5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京戲何戲‧醫起看戲」系列活動

國光劇團透過校園展演活動,推廣傳統戲曲於校園之中,駐校藝術家陳偉誠老師此次邀請其於3月31日至4月13日駐校演出,以一場廣場開幕活動、二場專題講座及靜態展示等,並於正式演出前搭配「台前幕後看京劇」導聆。期望透過活動的帶領,能夠提供北醫大青年學子在藝術領域上新的視野與發想,及延續藝術紮根與推廣之效益。

■國光劇團廣場遊藝活動
3月31日中午於階梯廣場的開幕活動,在林建煌教務長、鍾寶善副團長及陳偉誠老師的致詞後揭開序幕。首先,國光劇團表演一段輕鬆活潑的京劇舞蹈「說唱臉譜」,音樂與舞蹈皆巧妙的將戲曲元素、京劇身段予以適度的大眾化及創新,藉此與不了解京劇、甚至不喜歡京劇的觀眾拉近距離。

介紹完演員所需的基本訓練後,主持人說明京劇的行當種類,即角色的分類,京劇是從演員全身上下的穿戴以及舞蹈去區分角色,分為生、旦、淨、丑四大類,現場並示範演出老生、小生、武生、武旦及小花旦,使觀眾可以馬上分辨演員的妝扮及肢體如何隨著角色的不同而變化。

【圖:左為演員示範毯子功,觀眾們都看得入神】

■「傳承創新‧文化進展」專題講座
4月7日10點在2301教室登場的「傳承創新‧文化進展」專題講座,由國光劇團鍾寶善副團長主講,他首先為大家介紹京劇的起源。據信約發源於五百年前,由於它成熟於北京,故稱之為「京劇」,並且在慈禧太后主政時期廣為普及,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於2002年將崑曲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鍾副團長表示,京劇的主要特色為:「場隨人移,景隨口出」、「有聲皆歌,無動不舞」、以及「合歌舞以演故事」,此三者皆是自中國傳統美學的概念傳承而來。以「場隨人移,景隨口出」為例,京劇運用「一桌二椅」及「砌末」(京劇舞台道具和簡單擺置的統稱),使演員的表演在有限的舞台空間充滿無限的想像,此即傳承於中國傳統潑墨山水畫的「留白」、「寫意」,由此可知傳承對於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在演講結束前,鍾副團長再次提醒同學們應隨時去思考前人留下來的東西,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去學習並予以創新,而且此觀念不只適用於藝術,同樣也適用於各種領域,包括醫學、科學、文學、乃至於人生。由滿意度調查表顯示,同學們從演講中獲得許多啟發與省思。

【圖:左為主講人鍾寶善副團長,右為偉誠老師(中)與國光人員合照】

■國光劇團專題講座「當傳統肢體與現代舞邂逅」
國光劇團為了賦予京劇新的活力,在2002年~2005年與從事現代舞表演的「舞蹈空間舞團」合作,發表「東風系列」作品,開啟了東方舞風的新紀元,更屢次獲邀赴國外巡演,99年4月7日特別邀請參與《再現東風》統籌製作的王冠強導演(國光劇團)、平珩教授(舞蹈空間舞團)以及參與演出的演員與舞者,於本校杏春樓大禮堂,與同學分享京劇與現代舞相遇、相融的過程及方式。
在磨合過程中,為了使象徵東方的京戲與代表西方的現代舞進行有效的融合,8位國光演員必須每天與舞團一起連續工作4小時,透過這個過程,不只是讓京劇演員學舞,也達到演員與舞者共同創發靈感的目的。藉由此次的跨界合作,舞者欣賞京劇的細膩,認為京劇宛如一杯茶需要細細品嚐它的美好,而演員則是佩服舞者能夠將力量持續延伸。最後,國光演員孫元城為跨界合作做了最完美的詮釋,他認為合作過程就是「先尊重彼此的尊重、進而融合、最後共創新生的美」,這不僅適用於現代舞與京戲的跨界合作,也同樣適用於「京戲何戲,醫起看戲」的活動規劃理念,使京戲與醫學進行一場美麗的相遇。【圖:王冠強導演(左)與平珩教授(右)】

【圖:左為演員與舞者各自擺出最能代表自己的姿勢及合照】

■國光劇團導聆&演出
4月13日導聆&演出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台前幕後看京劇」的導聆活動,演員在舞台上呈現觀眾平時不易看見的幕後準備工作,包括化妝、包頭、穿衣等過程,搭配主持人的解說之下,除讓觀眾們一窺傳統戲曲繁複、特殊的造型妝扮流程外,也使觀眾們深刻體驗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辛苦歷程與戲曲藝術的奧妙。

在精釆的導聆之後,第二部分為【冒名錯認】之《擋馬》與《荷珠配》的正式演出。《擋馬》描述北宋楊八姐女扮男裝,潛入敵區探聽虛實,途經柳葉鎮被店東阻擋下馬,騙進店中。八姐以為身分被識破,欲殺店東,經過一番打鬥得知其為南朝人氏焦光普,遂同返南朝。全劇僅有兩個角色,從頭到尾在於欣賞楊八姐與焦光普的對打默契及身手功夫,是齣精彩的小品武戲。

為帶給觀眾最好的演出,此次國光劇團動員46名人力,並在舞台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完成精釆的表演。活動結束後,許多觀眾排隊向演員索取簽名及合影留念,也為此次「京戲何戲 醫起看戲」的系列活動畫下圓滿的句點。(文/通識教育中心)

【圖:左為《荷珠配》演出翦影,右為觀眾排隊索取簽名及合影留念】

分類: 前期, 前期:校園活力。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