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是成人的專利~由美國兒童腫瘤權威梅傑斯教授領軍,北醫大成立國內第一個「兒童腫瘤臨床團隊」

為了全方位關照癌症病童的身心靈,臺北醫學大學於6月11日記者會上宣佈率先成立國內第一個臨床兒童腫瘤團隊,敦聘世界級的兒童腫瘤專家、美國希望之城(City of Hope)癌症醫學中心前執行長梅傑斯(Dr. James S. Miser)擔任講座教授,全力投入兒童固態腫瘤臨床研究,並召集北醫、萬芳、雙和三家醫院各醫療領域的專科、次專科醫師專家,打造兒童腫瘤臨床團隊,以多專科團隊照護模式,結合北醫特有的「領航護理師」服務,為每位癌症病童與家長提供個別化的優質治療方案。


【圖:臺北醫學大學兒童腫瘤臨床團隊於記者會上合影】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彥麟表示,台灣每年約有500名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癌症,其中腦瘤23%、固態腫瘤33%、白血病33%、淋巴瘤11%等。兒童癌症平均約有七成的治癒機率,某些特定癌症的治癒率甚至可達九成,只要及早就醫、不要輕易放棄治療,成績可說是相當不錯。不過一旦疾病復發,情況就變得複雜許多,需要採用多專科團隊照護的模式,為每位病患量身打造最合適的治療策略,才有機會再次戰勝腫瘤。

15歲的小文(化名)是個國中女生,花樣年華的她卻因罹患復發性骨肉瘤,人生突然變了樣,且必須面對是否截肢的重大抉擇,所幸在臺北醫學大學兒童腫瘤臨床團隊全力呵護下,她保住了右腿,也留住燦爛笑容。【圖:記者會上梅傑斯講座教授介紹兒童腫瘤(左圖),劉彥麟醫師接受媒體採訪(右圖)】

小文復發後,從北部某家醫學中心轉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治療。醫療團隊請來梅傑斯教授一起深入了解她的病情,隨後為她規劃了一套特別的療程,給予高劑量抗癌藥物「好克癌」(Ifosfamide),毒殺頑固的骨肉瘤細胞。這套療程約6~8次,每次5天,目前小文已完成第3次的化療,初步評估治療效果不錯,臨床症狀獲得明顯改善,心情也逐漸開朗,化療的空檔期間也可以出院返家休養。目前繼續接受治療中。

臺北醫學大學兒童腫瘤臨床團隊由國際知名的梅傑斯擔任召集人,團隊陣容堅強,由小兒腫瘤、小兒血液、小兒神經、神經外科、骨科、小兒外科、放射腫瘤、小兒影像、核子醫學等多專科醫師,為北醫、萬芳、雙和三家北醫體系醫院的病童提供門診與住院服務,並於北醫拇山國際癌症中心開設諮詢門診,接受全國病童與家長的第二意見諮詢。【圖:梅傑斯教授早年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任職時,曾與彭汪嘉康院士共同發現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帶有特殊的染色體轉位,之後又研究出高劑量「好克癌」搭配尿路保護劑「優路保」(mesna)的正確使用方式】

北醫將於今年7月成立兒童腫瘤研究團隊,核心研究成員除梅傑斯教授外,還包括專攻癌症轉譯醫學研究的臺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中央研究院院士劉昉等人。未來將持續網羅優秀的臨床專家與研究人員加入中心陣容,發展創新研究與臨床試驗,將醫學研究的重大發現轉譯為新穎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進而協助提昇兒童腫瘤存活率與治療成果,促進病童的長期生活品質。(文/公共事務處)

分類: 前期, 前期:焦點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