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國際化,教育應先國際化~李祖德董事長《聯合報》民意論壇投書

本校李祖德董事長對國內教育與經貿議題相當關注,繼7月5日《蘋果日報》論壇刊登其〈由「新鮮人投資自己」看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的建言後,7月10日再於《聯合報》民意論壇提出解決未來高失業率良方「就業國際化,教育應先國際化」。(編按)

筆者近年透過通識課程的任課觀察,對企業募不到人才、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良師趕退休潮、主管機關忙著滅火的現象,有很深的感觸,試著提出解決對策。英國首相卡麥隆今年六月演講提到,「國家贏的策略就是先搞好教育、不讓青年學會就業能力就是辜負他們」,我好希望在台灣也能聽到這些話!

在學校裡,名人演講,學生便當照吃,手機照玩,不發問,多抱怨;老師上課,除對路人甲、路樹行禮如儀外,還要擔心民意代表帶家長來校興師問罪;學生則抱怨政府違憲,教育經費不足,讓他們學不到就業需要的技能。【圖:李祖德董事長】

在企業界,老闆抱怨大學畢業生倍增,能力M型化嚴重又都想領高薪。全球人才招募國際化,我們勿忽視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及美國商業白皮書對台灣引進人才重重限制的警告,台灣若想玩人才鎖國又愛打肥貓,企業與其留在台灣被貼「血汗企業」標籤,不如早赴他國。

在教育界,英明的教育政策長期抵不過預算控管者的現實壓力,民代愛關注個案而非教育政策,早已耗盡官員的效能。官員天天處理危機,不可能有成就感,但想退休轉業,又怕被罵成去當門神,悶啊!台灣政治型教育改革長期扭曲技職體系,形成「產業無人、學成無業」怪象,碩博士缺乏就業專長成常態,企業對人才培育更是失去信心,導致就業市場出現惡性循環。【圖:7月10日《聯合報》民意論壇文稿】

兩岸學生同窗,陸生的用功與積極態度超過台生,筆者樂觀其成,也鼓勵台生多向陸生學習。鯰魚攪動是鰻魚免於集體昏睡而死的主因,而少年PI同船老虎激起少年鬥志,更是讓少年能渡洋生存的動力。筆者連續二屆在台大及復旦大學兩岸EMBA菁英論壇的演講提問中發現,陸生問題的深度與踴躍,超過台生甚多,屢屢讓我震撼不已。

過去30年,台灣因產業開放使得企業競爭力大增,筆者在創投業20年追蹤過程感受甚深,對「競爭是最好的淬鍊」深信不疑。近來社會上不斷形成產業鎖國的氣氛,讓我深感憂心,我真心期望民眾不應該忽略「明清衰亡始於鎖國」這個歷史教訓,在網路時代還想走鎖國的回頭路,既不現實也不負責。【圖:李董事長2012年在「第一屆兩岸MBA菁英論壇」演講情形】

全球化的今天,新鮮人提早面對競爭是好事,未來科技越發達,高失業率將成常態。教育國際化是解決未來高失業率良方,卡麥隆的疾呼印證了這個解決危機的趨勢。就業國際化是擋不住的趨勢,要「就業國際化」必先「教育國際化」,兩岸教育交流是教育國際化重要的一環,異種語言教育交流則是另一環,兩種並軌齊行,才能面對多元化競爭。

要生存,要出頭,要拔尖,必須一步一步往高處走,毫無一步登天的僥倖可言。就業國際化的優缺點就像兩面刃,成敗關鍵在於是否善用教育國際化,而教育是不可能速成與僥倖的,今天不做,後代肯定會恨我們。(文/李祖德,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圖:北醫大近年對教育國際化的努力不遺餘力】

分類: 前期, 前期:焦點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