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藝術」特約講座~焦桐、鍾文音、尉天驄、白先勇、鄭穎、張錯等知名作家在北醫大開講

臺北醫學大學於今年由張錯教授主導,以作家演講為主軸,講座主題分就旅行與飲食、文學與歷史、文化與藝術等,規劃6場系列講座,於2月至5月舉辦,展現文學與生活相互的影響與融合,除了本校講座教授張錯老師、鄭穎老師外,並特別邀請到焦桐、鍾文音、尉天驄、白先勇等4位著名作家,以各種面向帶領大家進入文學、分享文學。

■焦桐主講:「味覺的土風舞」(談飲食詩學)(2月26日)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衣住行,化做文字時更能激起想像,透過想像獲得心靈的飽足。食物不只是滿足口腹,更是精神的慰藉,如蘇東坡在一連串的貶謫過程中,突破飲食地域限制,蘇東坡「旅行」不於同地域的食物風格與對美食的執著,多少撫慰其落寞失意的心境。


美食文學家──焦桐老師主講「味覺的土風舞」,一系列的味覺著作搭配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影像,透過文字,彷彿周遊列國般的享受味蕾盛宴,視聽上的色香味,透過語言與圖文的描述,竟然也刺激著味蕾,各種滋味湧上心頭。原來飲食不只是生理需求,也是一種審美品味。【下圖:焦桐演講實況(左圖)及與學生熱烈互動(右圖)】

■鍾文音:主講「在藝術行旅中遇見繆思」(3月12日)
不同於焦桐老師的味覺旅行,鍾文音老師的「在藝術旅行中遇見謬思」講座中,打破了我們對於「旅行」的概念。「旅行,起先是光鮮對外的,總是要在疲憊之際才會停下來和自己竊竊私語。

四處爬行,原是為了在一場又一場的他者際遇中,和自己交會。」透過旅行自我成長,透過旅行感受世界,鍾文音老師腳踏實地的深度文化旅行與其所擅長的書寫,呈現其多年來移動在各國異文化的美感衝擊與他鄉文化經驗與驚豔,將原本做為心情逃亡的旅行,逐漸內化為對於自己土地的關懷。旅途不被設限,「但當你夠深刻,你去一天也可以寫下一生的故事。旅行不必天涯海角,但是要夠深刻。」【圖:鍾文音(右圖)與學生分享藝術行旅(左圖)】

■尉天聰:主講「從《水滸傳》談起」(3月26日)
文學作品雖非歷史學社會學著作,卻能映射出各個時代的世情人心,正如王國維所言「一代凡有一代之文學」。《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中最具爭議性的一本。以前有一種說法:「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原因是《水滸傳》描寫的都是「犯上作亂」的故事,可能對血氣方剛的少年有所影響。

《水滸傳》確實充滿了反抗、打鬥的場面,但這並不是《水滸傳》的全部,《水滸傳》還廣泛描寫了古代中國社會的世態人情,其內容之豐富,也正如前人說的:「不讀《水滸》,不知天下之奇。」《水滸傳》所描寫的時代政治腐敗、貪官污吏橫行,因此梁山好漢造反有理。但這「有理」只是存在於「官逼民反」的情況下。【圖:尉天聰教授】

尉天驄老師主講的「從《水滸傳》談起」,便是從世俗的「善惡」與不同立場所認知的「善惡」切入,反思身為讀者能夠贊同梁山好漢的造反行徑,但卻對發生在自己周遭現實環境的反社會行為持否定態度。就像是一位熱愛《水滸傳》的家長鼓勵孩子讀《水滸傳》,卻同時教導他們做人應循規蹈矩,這樣的矛盾就是《水滸傳》複雜性的所在。尉天驄老師透過一本《水滸》印證古今,豐沛的專業文學內涵以及信手拈來的例子,不時引起聽眾的共鳴。【圖:尉天聰教授演講實況】

■白先勇主講:「文學與歷史/從《父親與民國》到《止痛療傷》」(4月9日)
白先勇以多張父親白崇禧的老照片,像說故事般的將父親的抗戰與來台後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一些不在歷史課本上的歷史,一些令人莞爾的註解,讓聽眾們透過白崇禧將軍的歷史而貼近民國的歷史。

白崇禧將軍的一生見證了民國的誕生,與民國建立了最原始的情感,白先勇說父親保衛民國的大志雖未實現,但是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信仰與使命。【圖:白先勇與學生熱烈互動(左上圖)及合影(下圖),左起張錯教授、林從一院長、白先勇先生與北醫大同學】

■鄭穎主講:「《紅樓夢》與物質文化」(4月16日)
《紅樓夢》中賈府極為奢華的生活,飲食的講究,裝飾的華美,實在令人難以想像。鄭穎老師主講的「《紅樓夢》與物質文化」,透過服飾穿著凸顯人物性格,如王熙鳳是小說中傾盡濃墨重彩刻畫的一個人物,通過對她的服飾、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細緻而生動的描寫,讓讀者透過外在的描述,具體化王熙鳳的性格形象。

此外鄭穎老師也介紹在《紅樓夢》中對於不同人事時地物所搭配的不同穿著與器具。曹雪芹極盡奢華之描寫,透過外在裝扮細膩的描述,雖未詳細著墨於面容,卻也使讀者輕易的便能勾勒出書中人物的模樣,如此筆法無不令人驚嘆。真所謂「紅樓諸物,蔚為大觀」,這也讓最後賈府衰敗、寶玉出家的情景,更顯淒涼,也令人不禁有「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之感慨。 【圖:鄭穎老師】【下圖:鄭穎老師演講實況】

■張錯主講:「西方植物科學與十九世紀中國蓪草繪畫」(5月14日)
講座的精彩結尾為張錯老師,他介紹了西方動、植物學家開始對遠東地區發生興趣前,中國藝術家已經在自然歷史繪藝中發展出一種高度的美學與科學標準,中國傳統強調植物不同時期的榮枯,經常在圖側列出種籽或果子不同時期成長狀態,而這正是歐洲植物學家的理想樣本,因此經常要求前往中國的旅客攜回一些樣本圖畫。

由此可知,蓪草紙或宣紙描繪的工筆珍禽異草,不止是中國貿易商品,更是歐洲自然科學家探索入東南亞地域的一種努力見證。【圖:張錯教授】

這些畫家,利用他們在傳統工筆深厚功力,揉合西方植物禽鳥水彩畫的寫實精神,立下大功,在自然科學研究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痕跡,因此西方自然歷史研究拓展介入,許多的動、植物描繪已不是商業行為,而是屬於自然歷史繪圖藝術的一種繪法。(文/留啟華,人文暨社會科學院)【下圖:張錯教授演講實況】

分類: 前期, 前期:特別報導。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