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偏鄉蔓延》新書分享會,北醫大志工社團現身說法

天下文化於8月2日下午在信義誠品書店6樓,舉辦《愛在偏鄉蔓延》新書分享會,並邀請書中主角們臺北醫學大學學生志工親自到場,分享他們在偏鄉、離島及印度藏人流亡區的服務故事。

「醫病之前,先學會愛。」這個守護病人的承諾,是北醫大珍貴的傳統。一樣是醫學院學生,北醫對學生的教育,除了重視專業技術的訓練,更看重醫者的初心:在醫病之前,先學會愛和付出。從1954年開始,臺北醫學大學學生志工社團,就選擇走入最遠、最窮,和最需要幫助的角落,不管在臺灣,或是海外,這些學生志工以實際行動,透過義診、衛教,守護偏鄉地區民眾的健康。這些服務點滴、步步足跡,都記錄在新書《愛在偏鄉蔓延》中,每一個篇章都是愛的故事。

「每位醫師都需要接觸到人,都應該在學生時期先去參加服務隊。」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祁力行到場分享表示,每年6月,一批批實習醫師進入醫院實習,往往都手忙腳亂;「因為已經好久沒接觸到人」,也許多年來生活只剩念書、上課、打電動。若像北醫大志工社團的同學們,在學生時期已有服務經驗,實習時只是把在偏鄉的工作移至醫院中,甚至還多了冷氣可以吹、沒有語言隔閡,「這樣步入臨床才是正確的」。【圖:《愛在偏鄉蔓延》記錄了北醫大學子的服務故事】

曾參與澎湖醫療服務隊、史瓦濟蘭楓杏醫療服務隊,藥學系四年級的陳昱任表示,當初入學就讀只是因為「分數剛好」落在北醫藥學系而已,原本對這個領域的未來非常茫然。在服務的過程中,他才慢慢了解到一個藥師可以為民眾做些什麼,發現藥學專業的價值。

投入澎湖醫療服務隊四年的李俊育今年從牙醫系畢業,他在澎湖做家庭訪問時,遇到許多老人家,口裡常說著自己來日不多,不願接受同學宣導的衛生教育觀念。雖然難免感到挫敗,但他總對自己和學弟妹說,珍珠項鍊需要60顆珍珠才能串成;年復一年不間斷地宣導,也許哪天老人家會覺得:「大家都這麼說,我也試試看吧!」因為前人已累積了59顆珍珠。【圖:左起李俊育同學、祁力行醫師、陳昱任同學】

山地社會服務隊已投入南投縣仁愛鄉原住民部落20多年,看著許多孩子從襁褓中的嬰兒長成健壯的青少年,位於清境農場對面山頭的靜觀部落,也成為山地社會服務隊所有隊員的第二個家,即使畢業工作後,還是會不時開車上山探望、關心這些山地朋友。

南印度海外醫療服務隊則分享他們到南印度流亡藏人屯墾區的故事,「幾乎沒有熱水,電力時有時無」,若遇上停電,原本的口腔治療就要立刻調整,以拔牙或不需要電力的衛教宣導、口腔檢查替代。【圖:左起林子祥、張智堯、葉淨丰同學】

林杰樑醫師遺孀譚敦慈女士當天也出席新書分享會。北醫綠十字服務隊為「俠醫」林杰樑所創立,林杰樑在世時,幾乎每年都抽空與隊員一同至雲林地區服務。譚敦慈在分享時感性地說,綠十字是她的第一個孩子;她與林杰樑在民國77年結婚、綠十字也在同一年成立,當時他們的蜜月旅行就是兩人騎著機車在田野間穿梭,看到田中央排放五顏六色廢水的工廠,就不斷採集廢水進行分析。【圖:譚敦慈女士表示,北醫大綠十字是她的第一個孩子】

「林杰樑醫師曾說,這輩子他最驕傲的就是培養綠十字的學生們」,並強調這些學生不只走入人群,而且感同身受。譚敦慈說,林杰樑對她細數所有綠十字的學生,「出來當臨床醫師,即使不是名醫,也都是好醫生。」

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邱弘毅表示,北醫大雖然不是臺灣最大的學校,服務性社團的密度卻是最高的;每年有25個社團、1,200多位學生投入偏鄉服務。他特別提到,北醫校歌中有句「學好做人,方做醫」,相信學生能透過服務性社團,完備醫學人文素養。

此外,同樣志在醫療服務的連加恩醫師,雖然遠在南非,也因感動於北醫大師生志工社團的長期付出,特別為新書分享會錄製一段影片。連加恩說,北醫學生志工社團,這群想要改變世界的孩子,已經開始用自己相信有用的方法,嘗試改變這個世界。【圖:邱弘毅副校長致辭】

《愛在偏鄉蔓延》記載了這群熱血同學的動人故事,期待這樣的感動,可以鼓勵更多想要改變世界的人,讓更多行動付諸實行。連加恩醫師祈禱,藉著北醫這樣重視服務的醫學教學體系,培育出第二個、第三個林杰樑醫師。

分享會中,一直致力於分享臺灣本土文化的北醫大基層文化服務隊,也特別準備了精采「真人霹靂布袋戲」演出,希望讓更多人看見臺灣的美好與感動。(文/秘書處‧學務處)【圖:基層文化服務隊演出「真人霹靂布袋戲」】【下圖:北醫大服務隊同學與作者及師長合影】

分類: 前期, 前期:焦點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