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家銘老師學術分享:數學文化通識課程如何改變大學生對數學的信念

英家銘助理教授於2011年8月到本校人文暨社會科學院任教,主要教授科學史相關通識課程。英老師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史博士,到本校任教前,曾任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訪問研究員,以及中原大學應用數學系講師。

英家銘老師的研究分成兩大塊:數學史與數學教育。在數學史方面,他的研究取向為數學社會史,即討論古代數學及數學家與社會間的互動。在這方面,英老師近年來的研究主要是探討,從16世紀起基督教神學、歐洲天文學與數學傳入東亞國家的過程中,東亞算學家如何面對西學的挑戰,在這樣的脈絡下,東亞傳統算學如何與歐洲數學互動,以及東亞國家間如何看待彼此對西學的融會貫通。

這類研究的價值在於,它可以提供科學與社會互動的清楚面向,讓我們知道科學與數學不只是在實驗室發展。甚麼是好的科學與數學,除了科學與數學知識在學科內的價值之外,也會與文學、藝術、社會,以及特別是政治產生關聯與互動。【圖:英家銘老師】

英老師最近3年發表的論文主要在探討「19世紀韓國數學家如何重新詮釋東亞古代算學」。至於在數學教育方面,他的研究主要討論數學史在數學教育的應用,特別是在中學教師成長,以及數學文化通識課程如何改變大學生對數學的信念這方面的研究。

英家銘老師近3年主要的研究論文發表:
1.Ying, J.-M. (2014). “Mathematical canons in practice: The case of a nineteenth-century Korean scholar Nam Pyŏng-Gil and his evaluation of two major algebraic methods used in East Asia”.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8(3) (forthcoming).
2.Su, J.-H., & Ying, J.-M. (2014). “Enhancing in-service mathematics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ith an HPM approach as observed in teachers’ reflections”. Taiw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1(1), 79-97. doi: 10.6278/tjme.20140307.003.
3.Ying, J.-M. (2013). “A Survey of Geometrical Diagrams in Korean Mathematical Texts from the 17th to the 19th Century”. Historia Scientiarum 23 (1), 38-58.
4.Ying, J.-M. (2011). “The Kujang sulhae: Nam Pyŏng-Gil’s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methods of the Jiuzhang suanshu”. Historia Mathematica 38 (1), 1-27.(文/研究發展處)

分類: 前期, 前期:學術分享。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