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永恆~北醫大104學年度畢業典禮暨頒贈鄭崇華董事長名譽博士學位

本校104學年度畢業典禮於2016年6月13日下午假臺北國際會議中心大會堂舉行,今年計有58位博士、309位碩士及1,023位學士,其中,有43位外國學生在北醫順利完成學業。典禮中同時頒贈本校名譽博士學位予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鄭崇華。

今年很榮幸邀請到史瓦濟蘭王國、聖露西亞大使及多國代表、貴賓、校友及學生家長約3,000多人蒞臨,適逢醫學系第1屆491學長畢業50週年,在半個世紀後重返母校,重披學士袍,共同對畢業生獻上滿滿祝福。


【圖:一校九學院暨五附屬醫院旗隊揭開典禮序幕】

典禮全程以古典音樂為背景,襯托出簡單隆重且富含學術氣息之整體氛圍,開場首由賴淑芳教授率在校生代表進行校歌領唱,展現莊嚴恢宏氣勢並表達全校師生對於畢業生最深切的祝福。張文昌董事長以「力行北醫大『誠樸』校訓、學好做人方做醫及養成終身學習」等勉勵並祝福所有的畢業生。【圖:張文昌董事長(左圖)與閻雲校長(左圖)致辭】

閻雲校長則以「展現專業,發揮自己長才」、「良好品德,謙和待人」、「終身學習,趕上潮流」及「愛心耐心,參與公益」,勉勵所有畢業生,並且終身實踐力行校訓,延續發揚北醫大的光榮傳統,服務社會,並祝福所有畢業生鵬程萬里。【圖:校友總會許庭禎總會長勉勵所有畢業生(左圖),典禮中頒發四育獎(右圖)、智育獎、轉學生成績優異獎及校代表隊榮譽狀等獎項】

典禮中除了貴賓、師長們殷切叮嚀與深深祝福外,畢業生致謝詞代表以「You can steer yourself any direction you choose」及「走出自己的路」與所有畢業生互勉,亦帶領全體畢業生向師長行謝師禮,並向父母、家人鞠躬致謝,以表達飲水思源之人文情懷;最後,在畢聯會精心策畫的畢業影片《被憶的你》帶領畢業生回憶在校生活點滴畫面,於洋溢著熱鬧與溫馨的氣氛中,飄下滿載幸福的彩帶,祝福畢業生帶著北醫賦予的能量,展翅高飛。(文/學生事務處生活輔導組)【右圖:醫學系張堯任同學(右)及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班Bettie Jn Baptiste Adams(左)代表畢業生致謝辭】【下圖:賴淑芳教授率在校生代表領唱校歌,對畢業生獻上最深切的祝福】

■頒贈鄭崇華董事長本校名譽博士學位
6月13日的畢業典禮上,閻雲校長特別頒授本校最崇高的名譽博士學位予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鄭崇華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畢業後曾擔任亞洲航空航太儀器工程師、美商精密電子公司(TRW)工程師。1971年在新北市新莊區成立台達電子並擔任董事長,2012年宣布退休。

他從一個飛機的維修技工開始,到管理生產線,道管理好幾個生產工廠的品管,他堅信品質才是一切的依歸;並被外界尊稱為「節能教父」,他不僅個人力行節約能源,更不遺餘力地投資綠色環保產業,傑出的表現足堪為北醫學子的典範。

鄭崇華名譽博士致辭時表示,北醫大創校超過半世紀,發展過程跟1971年創立的台達電子類似,都在艱困中篳路藍縷,一點一滴發展起來。目前北醫大已經是國內醫事院校中的翹楚,傑出的教學成果,長期獲得教育部各種專案計畫的補助,也得到許多國際學術認證;而精湛的醫學研究,更屢屢獲得政府的委託,興辦或管理公立醫院。這些不勝枚舉的成就,讓我以身為北醫大的一分子為榮。【左圖:閻雲校長(左)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予(右)鄭崇華創辦人】

他少年時期經歷對日抗戰及內戰,那時人們每天生活在恐懼中,根本無法好好求學、經營事業。初中時期,因為家鄉學校停課,跟隨舅父來到臺灣,從此隻身長期住校,寒暑假也待在宿舍裡,那個時候,學校就是家。在艱困的環境中,因為深怕沒有人資助學費及生活費,因此特別努力學習,還好遇到了不少貴人及好老師的協助,啟發他研究的興趣並幸運地完成大學教育。

1959年從成功大學電機系畢業,當時臺灣的研究所並不多,同學有一半以上都出國深造,因受限於隻身在臺及經濟條件出不去,但幸運考入了當時的臺南亞航,才有機會直接接觸到噴射客機的飛航儀器及控制系統等新科技,同時也在工作中深切學習到產品可靠度與品質的重視。在亞航工作了5年之後,加入美商TRW精密電子,參與來臺設廠的工作,TRW送他到美國實習、受訓,先後擔任生產、設計、品管等部門的主管。10年工作累積的經驗與磨練,奠定他後來創業的基礎。【右圖:鄭崇華名譽博士分享(右圖)博得北醫學子滿堂喝采(下圖)】

創業初期,適逢中美斷交,又遭遇了全球石油危機,大環境非常惡劣,但因為臺灣當時有一批像李國鼎、孫運璿等清廉無私的賢能官員,在環境困頓時,視國家發展為己任,規劃了正確的策略,所以,在他們的領導下,經濟一步步導入正軌。

台達的誕生與成長,深得這些官員的恩惠,他們為臺灣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與機會,才有後來許多企業的創立及發展。因此鄭崇華在一些學校成立「李國鼎科技講座、孫運璿科技講座」等,就是為了感念他們對臺灣科技發展、經濟建設的貢獻。

鄭崇華擔心現在的學生經濟條件與求學環境比他當時好得多,反倒不能體會受教育的可貴,希望透過他分享的自身小故事,能讓大家有所省思,因為受惠於國家社會的進步與安定,才能開創自己的理想或事業,必須珍惜。(文/秘書處整理)

分類: 前期, 前期:校園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