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人社院藍亭院長與國際學者合作出版原文專書《Rationality》(理性)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Timothy Joseph Lane)和英國牛津的全球知名出版公司愛思唯爾(Elsevier)合作,於2016年9月16日在美國出版原文專書《Rationality》(理性)。

書中提出一個顛覆傳統的思維;人類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理性的動物。長久以來的哲學思維,都認定人類是理性的動物,但藍亭認為這犯了見樹不見林的盲點。他舉例指出,如果被診斷出罹患的是很常見的疾病,99%的診斷率就值得參考;反觀如果被診斷出罹患的是很少見的疾病,比如發生率才萬分之一,換算下來,真正的罹患率才1%,其實並不高,沒必要為此過於擔心,這就是理性。

「理性」屬於傳統哲學的場域,數千年來已有很多學者深入探討,並做出人類是理性動物的結論;然而,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數學家、邏輯學家、心理學家及認知科學家等專家學者逐漸發現,其實人類並非理性的動物,其關鍵在於「慢想」(Slow thinking)與「快思」(Fast thinking)的抉擇。【右圖:藍亭院長與著作《Rationality》合影】

藍亭院長指出,這些學者認為,碰到問題時,「慢想」是最好的解決之道,透過深思熟慮的反覆思考,才能解決問題,但近幾十年來大家腳步都變快了,凡事「快思」,無法再慢慢思考某件事,失去了理性,終讓事情複雜化。

為了扭轉傳統觀念,讓人類重新省思理性的重要性,愛思唯爾出版公司邀集藍亭、澳洲Monash大學哲學系教授Tim. Bayne、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哲學系教授Shaun. Nichols、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哲學系教授Richard. Samuels及來自臺灣的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析哲學系助理教授Hanti. Lin等14名全球知名學者合寫《Rationality》一書,他和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研究員洪子偉是主編,全書有14章,藍亭負責撰寫前言、第一章,另在討論精神疾病的三個章節中,他則負責憂鬱症篇章,探討理性在憂鬱症的脈絡。

他長期觀察發現,包括醫師在內的科學家,理應是最理性的一群人,卻因生活在節奏太快的環境裡,快還要再快,無法慢慢思考問題,終究失去了理性。他眼下的臺灣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藍亭再三強調「慢思」的重要性,建議所有人應從年輕開始養成「慢思」的習慣,凡事先靜下來,慢慢地思考,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理性的動物。如果可以的話,每年不妨選一兩本好書,慢慢看,並從中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迎向理性。(文/人文暨社會科學院‧秘書處)

分類: 前期, 前期:特別報導。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