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老師為北醫大「人文藝術中心」揭牌,蔡珠兒老師帶來飲食饗宴

席慕蓉老師與本校閻雲校長、通識教育中心張錫輝主任、人文藝術中心張錯主任於2016年10月12日為本校人文藝術中心正式揭牌,同時現場朗誦《有人問我草原的價值》的詩篇,為同名的攝影及手稿作品展開幕,也為本學期的第一場「人文與藝術講座」揭開了序幕。14日則邀請到知名的飲食文學作家蔡珠兒主講《咖哩與世界》。

■「從世界的暇隙中眺望大地」席慕蓉講座及作品展
席慕蓉老師曾以《有人問我草原的價值》這首詩「……如果你一向習慣用右手寫字 / 是不是 / 就可以讓左手從此消失?/ 如果你反正也察覺不到自己的肝和肺 / 是不是 / 就可以任由它們日漸枯萎?」反詰多年前一位導演的提問,也發展出同名的攝影展。

在簡要而精彩的揭幕儀式過後,與會貴賓及慕名而來的師生們坐滿了16樓演講廳,聆賞席慕蓉老師的講座《在母親的草原上遇見鐵蹄馬》。席老師自述,在草原上,只能一直往前走,沒有餘暇聽下腳步來書寫或作畫,因此,代之以一幅又一幅的攝影作品,加上娓娓道來的詩意語言,讓在場的聽眾瞬時置身在寬闊無際的草原春風當中。【左圖:席慕蓉老師誦讀《有人問我草原的價值》為同名的攝影及手稿作品展揭幕】

在席老師的心目中,人類所有的創作都是「翻譯」自大自然,原作者是我們生存於其上的地球,既然是翻譯,總會有所遺漏,很多時候唯有親身在場、親眼目睹,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而「詩」正好是傳達那些莫可名狀,卻又令人感動莫名的言外之意。同時,多年在蒙古草原上行踏的經歷,也讓她感受到「草原上沒有建設,正是它的建設」,如果我們不總是以計算、取用的思維去對待大地,而抱著尊敬疼惜的態度與大地同生共振,放慢腳步,詩會從「眼角餘光」中流淌而出,醞釀成屬於每個人自己的生命情調。

隨著講座結尾感人肺腑的誦詩《餘生》:「……唉!我說老弟啊!/ 總說蓋起了樓房是要我們過舒服日子 / 其實想一想我和我的馬鞍十分相像 / 現在都塞在一個小小的洞穴裡 / 離開了馬離開了天空和大地 / 布滿灰塵不言不語 / 靜靜地等待那最後最後的結局。」席老師透過詩的召喚,既抒懷,也警醒,而會後長長的簽書人龍,彷彿也呼應著這般熱切的心意。【上圖:長長的簽書人龍(右圖)呼應了席慕蓉老師(左圖)作品的召喚】【下圖:席慕蓉老師、閻雲校長、張錫輝主任、張錯主任於「人文藝術中心揭牌」後與本校師生合影】

■「誰知盤中飧,歷歷皆奇趣」蔡珠兒講座
「好想吃咖哩喔!」10月14日下午,隨著講座結束後即將到來的晚餐時段,在誠樸廳裡的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發出這句心聲。本學期的第二場「人文與藝術講座」,由飲食文學作家蔡珠兒主講《咖哩與世界》。除了放映色彩鮮豔的照片外,蔡珠兒老師悉心地為在場聽眾預先準備了茴香、荳蔻、丁香、胡椒等十多種香料,裝在小盒中現場傳遞,並且鼓勵大家親身揉捏、嗅聞及品嘗,讓我們實際以五感去體驗各種食材的特性。【右圖:蔡珠兒老師(左)與張錯教授(右)合影】

如同講起臺灣食物,多數人很快會聯想到滷肉飯、珍珠奶茶一樣,蔡老師由「在地的代表食物」開啟了話題,從食材的取得、調製烹煮乃至品嚐的方式,料理不但是飽足口腹之欲而已,說到咖哩,在場聽眾的反應多半是印度、日本,至多還有南洋國家,卻絕少人注意到,除了炸魚薯條以外,咖哩也是英國的代表食物,更為了因應遠洋探險及殖民時代海上航行的需求,咖哩由原先以食材及香料配製熬煮的方式,研發轉變為便於攜帶烹調的咖哩粉。【左圖:蔡珠兒老師分享情形】

這樣的飲食方式,再經由海軍部隊的建置,由英國傳到了日本,才呈現為今日我們熟悉的咖哩調理包。形式上的轉移經常也伴隨內容的變化,咖哩料理當中的甜、辣、酸口味以及醬汁的基底和濃郁度,恰好呈現出歷史流傳播散的軌跡,也反應了不同地區的地理、生活習慣等「風土民情」。從餐桌上的一盤食物,我們不僅能品評感官上的色、香、味,也能夠深思探索背後的文化元素,在蔡珠兒老師精湛的講座裡,我們確確實實地享用了一場令人身心滿足的饗宴。(文/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藝術中心)【右圖:蔡老師除了放映色彩鮮豔的照片外,並悉心地為聽眾預備了十多種香料】【下圖:北醫大師生與蔡珠兒老師(前排右2)合影】

分類: 前期, 前期:校園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