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創新與傳承,是北醫大持續蛻變的重要關鍵

本校於2017年首度進入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HE)亞洲百大,從去年111~120名進步到91名,在國內多數大學排名倒退的困境下逆勢上揚。閻雲於2011年8月初回母校就任校長時,曾提出校園總體規劃、重塑組織文化、深化教學品質、發展研究特色、提升醫療品質等發展目標。

今透過人社院新建大樓、君蔚樓、臺北癌症中心大樓、雙和醫院B基地的興建規劃等已可窺見校園總體規劃的雛形;2015年起則增設管理學院、醫學工程學院、營養學院(2016年),從7學院、13學系、24研究所,擴充為10學院、15學系、55研究所;附屬醫院也由北醫附醫(自營)、萬芳醫院(OT)、雙和醫院(BOT)擴增臺北癌症中心、北醫寧波醫療中心(OT),成為跨北市與新北市、跨海峽兩岸的一校五院的規模。【左圖:臺北醫學大學寧波醫療中心已於2016年12月17日舉辦週年院慶活動】

此外,積極並將大數據、資訊平臺等資訊科技融入校務,同時在董事會及全體教職員生的努力下,創新各重點研究與公共政策推動,如深耕轉譯醫學、建置國內大專校院首間製備臨床級細胞的GTP實驗室、推動衛生福利政策與銜接國際考科藍文獻實證組織等,儘管國際變化詭譎,北醫大以求新、求變及傳承的精神,持續展現蛻變的新風貌。【右圖:本校自2011年起即已進入QS亞洲大學前百大排名並維持迄今】

▓啟動校務研究、首創「臨床教育e-Portfolio平臺」、學術庫暨專家研究網
「校務研究」( Institutional Research, IR)是利用實證數據協助校方制定決策,以解決校內的實際問題,在美國已行之有年,本校於2015年11月成立「校務研究辦公室」,同年在林建煌副校長的帶領及校內同仁的努下,從眾多學校中脫穎而出,爭取到教育部「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即校務研究計畫)3年補助600萬元,實屬難得。

校務研究辦公室成立後,整合全校各行政單位的資料庫成為「教學研究資料庫」,另將「北醫臨床資料庫」納入,兩資料庫合稱「校務研究資料庫」,並設置校務研究資料庫管理委員會及資料庫的作業要點,以利於管理,鼓勵同仁利用此資料庫進行相關的研究。

最近國內大學紛紛成立大數據籌備中心,並將校務研究列為重點發展之一。北醫自2012年起,即陸續成立資料加值中心、生物統計研中心,建置三院臨床資料庫、北醫資料科學中心、大數據研究中心,及行政單位資料的整合,因而提早奠定了校務研究的基礎。

2016年3月本校成立「臨床教育委員會」,統籌北醫大附屬醫院臨床教育的規劃,以發展臨床教育特色與制度。委員會與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等三家附屬醫院,同年12月率先全國共同開創的「臨床教育e-Portfolio平臺」(http://ceep.tmu.edu.tw/),功能界面涵蓋實習醫學生的「訓練計畫/時程管理、課程管理、學習歷程管理、教學記錄、教師及學員管理、報表管理等多元的功能。【右圖:臨床教育委員會與三院共同開創「臨床教育e-Portfolio平臺」】

而2015年9月建置的「臺北醫學大學學術庫暨專家研究網平臺」(Academic Hub / Pure Experts),收錄校內專任教師、研究人員及專案教師歷年著作,目前約有23,277筆研究成果,以及本校教師近6年研究計畫和設備資料。可深入探討北醫大各專業領域教師及學術單位的學術背景、研究主題、研究網絡、研究成果、研究計畫等學術量能,並以視覺化呈現專家在世界各地的合作機構,提升專家及學術單位全球的研究交流機會。【左圖:學術知識庫暨專家研究網首頁】

▓聚焦重點研究領域,創新與傳承並進
校級研究中心繼2009起設立了生醫才研發暨產品試製研究中心、轉譯醫學研究中心、癌研究中心(整併為「癌症轉譯研究中心」)、神經損傷及再生研究中心;2015年起增設考科藍研究中心、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及最近的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等6中心。

癌症轉譯研究中心(2016):「轉譯醫學研究中心」與「癌症研究中心」兩校級研究中心,於2016年10月正式整併為「癌症轉譯研究中心」;除整合多元化研究及資源,促進癌症預防及治療,以降低死亡率,並減輕癌症病人痛苦外,也向世界級研究中心大步邁進。

中心由院士級講座教授擔任指導,帶領乳癌、大腸直腸癌、前列腺癌、腦癌及基礎腫瘤研究團隊,團隊成員中包含基礎、臨床及國際合作學者。並分別與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日本神戶大學(Kobe University),合作成立腦癌轉譯、前列腺癌等跨國或雙邊合作研究團隊。【左圖:本校參加教育部舉辦的「2015年邁頂計畫成果展暨趨勢論壇」】

自2005年(~2016年)連續12年獲衛生福利部「卓越臨床試驗研究計畫」補助累計3.4億元;2010年(~2017年)連續8年獲衛福部「癌症卓越研究計畫」補助累計2.6億元;2014年再獲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金額為新台幣1億元。此外,2014年以抗癌新藥「MPT0E028」獲臺灣專利,並完成23個國家的專利申請,也是國內第一個由大學自行研發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進行臨床實驗審查,已於國內進行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的本土研發新藥。近三年癌症產學合作經費達3.2億元,技轉移轉簽約金也已超過3.6億元。

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2016):臺灣人口正快速的老化,預估2025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20%,人口結構與社會環境改變,逐漸對健康與社會福利造成衝擊,衛生福利政策制定者與照護提供者,勢必需要及時發展出有效的應變策略措施。因此,「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TMU Research Center of Health and Welfare Policy, TMU-RCHWP)於2016年3月應運而生,以促進前瞻、實務的衛生與福利政策研究,提供政府相關實證政策建議,及衛生福利有關產業的技術與人力資源發展服務。【右圖:衛政中心適時舉辦論壇、研討會及記者會】

中心範疇如:健康政策法規研擬、健保制度評估與決策分析支援、長期照護政策規劃與品質提升、醫療系統安全與應變等議題。目前正針對醫療環境變遷與長照服務法施行後,以及長照保險是否推動立法,提供對策分析與規劃。此外,對現行政府健保議題如DRG制度、醫師人力、老化醫療費支出、弱勢照護等進行評估分析研究。中心並將適時舉辦論壇、研討會及記者會,以擴大政策倡議與公共溝通及國內外交流合作之效。

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2016):率先建置國內大專校院第一間符合國際規格的製備臨床及細胞的GTP(「Good Tissue Practice,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實驗室,為臨床細胞治療試驗,提供品質穩定之細胞來源。並整合臺北醫學大學暨附屬機構從事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的研究資源,共同合作推動臨床細胞治療的應用;將致力於相關專業人才之培育,期許提升本校於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之研發能量。【左圖:張文昌董事長(左)與閻雲校長共同為中心揭牌】

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2015):國際知名的系統性文獻回顧研究機構「考科藍合作組織」(Cochrane Collaboration),經過北醫大實證醫學團隊以及臺灣實證醫學學會近10年的努力斡旋爭取,終於2015年在臺灣設置官方認可的「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中心」(Cochrane Taiwan)。身為全球考科藍的一員,中心將藉由高品質的系統性文獻回顧以促進優化臨床實務決策,更致力加強考科藍文獻回顧在臺灣及東亞地區的應用與影響,並將研究結果有效地應用至健康照護、政策決定及民眾福祉上。【右圖:「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中心」自2015年6月起正式掛牌運作,9月2日舉辦成立茶會暨記者會】

分類: 前期, 前期:發行人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