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聖文老師學術分享:公民社會的培力與政府行政革新

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施聖文助理教授,於2013年取得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同年擔任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協調與推動計畫」博士後研究。2014年轉任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創設「原鄉發展與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專班」擔任專案助理教授。2016年8月轉任至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期間內參與教育部相關整合型計畫,設計多項創新課程,包含無邊界大學、特色大學,及傳統領域調查與部落地圖實作、傳統工藝建築等課程,並規劃暨南大學校園內的「原住民傳統智慧生態環境園區」創新課程等。

從2014年至今協助臺中市政府推動「參與式預算推動計畫」,輔導各行政區辦理。參與式預算在臺灣的推動,主要開始的時間約為2014年,延續太陽花運動中街頭民主審議的能量而不斷的開展。在近年的研究上,業以參與式預算的社會實踐作為主軸,以「公民社會的培力與政府行政革新」為題,透過實務的操作,發展多項民主審議模式與技術。致力於參與式預算、審議民主、社區營造等各個面向的結合,厚植地方公民社會的發展。而此一研究業以獲得2017年科技部研究計畫補助。(編按)【圖:施聖文老師攝於2016年台中市參與式預算成果發表會】

此一研究核心與目的有二:第一,審議民主、參與式預算、社區營造三者間是否存有某種競合關係。從臺中市實際的推動經驗中,會遭遇到哪些困難,如何透過組織和實作來培力民眾和捲動公部門促進行政工作的變革。其次,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在公民社會培力的層次,它們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探討在理論與實踐兩者不同的層次的關連性,以及社會變遷與發展上的意涵。

本研究將「參與式預算與審議民主、社區營造」三者仍視作為由政府資助下的一種創新的社會制度的推動與實驗。而本研究的核心問題在於「參與式預算在地方的捲動上,能夠發揮多大的效益,增加或改變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模式,以及對於公部門是否有因實際民眾的參與,而對於舊有的行政慣習有所改變。」

近一年更試圖透過各項參與式預算所發展出的各項審議技術、公共議題導入至課程中,藉由真實的社會實踐,期待帶領學生更深刻的接觸實際的社會問題。相信在參與式預算的推動上,能夠將審議民主與社區營造的力量適度地結合起來,它可以填補欠缺的基層的民眾力量。社區營造也可以藉由參與式預算的推動,思考跨社區的地方公共事務。藉由更前進、更親民、更有趣的民主審議的技巧,拉近民眾與公共議題間的距離。(文/施勝文,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分類: 前期, 前期:學術分享。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