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跨學術團隊獲科技部「以照護為本的活力展齡創新結盟計畫」執行現況

在林建煌校長帶領下,臺北醫學大學跨學術團隊於2016年「以照護為本的活力展齡創新結盟」計畫,獲得科技部人文司3年期「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計畫補助,挹注經費達新台幣1,350萬元。並選擇了北醫大附近的社區、基隆的暖暖社區以及新竹尖石鄉後山部落作為研究實踐的場域,針對高齡者及長期照護對象迫切面對的議題,進行不同程度的比較研究探討。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從本校既有的醫護研究優勢基礎出發,結合人文社會背景的研究者,聚焦於發展跨領域全面性照護的論述,分別從醫療、社會、文化與生態的面向切入,以三個行動基地作為落實的場域。這個計畫一方面回應社會的關懷,另一方面則期許能夠對北醫大原有的教學與研究內涵及組織產生創新性的轉型作用,讓本校面對未來的社會變局更具有彈性與適應能力,扮演大學應有的社會角色。【左圖:子計畫一:通化街192號社區關懷據點,流浪花木故事屋開張】

在這些實踐場域中,從都會、都市邊緣一直到原鄉,其中有眷村、傳統原住民以及漢人聚落等不同族群文化的高齡者的差異,期望從中了解不同社區的高齡者所遭遇的相同與差異的處境,以發展出不同的因應策略。

由於以往對於「在地老化」的設想較是從社政、衛政的角度來思考,如何與地方接軌的方式,但是從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來思考,缺少地方自主性的運作模式,勢必會再落入以往社區照顧政策上的困境,亦即當政府的資源或者外來工作者離開,原來營造出來的社區照護隨即萎縮。因此,在這一年中研究團隊試圖釐清在地的需求,思考如何促成地方團體的自主能動性。在此基礎上,連結大學專業與地方需求,透過行動方案逐步將北醫大的專業導入社區,透過人社團隊與在地夥伴的穿針引線,透過師生共同理解與發想,正逐步形成一些操作模式。【上圖:子計畫二,暖暖碇內社區資源盤點(左圖)及暖暖中興社區記憶盒子活動現況(右圖)】

目前三個場域所發展出的在地展齡機制:
1.第一子計畫:著重於如何讓都市中異質的群體一起參與北醫的展齡中心,透過跟法治里一同經營社區關懷據點里民活動中心(通化街192號),讓大安展齡中心與社區關懷據點資源共享,建立良好互信關係,為大安展齡中心建立在地的民眾基礎。
2.第二子計畫:著重於研發「參與式照顧」的模式,透過成立防跌工班並以此發展換工機制,藉此活絡社區內的互助機制,同時促進與激活代間的互動。同時也引入本校高齡健康管理學系的專業。
3.第三子計畫:透過小米復耕的活動來恢復傳統文化中的集體互助與人地關係,以此基礎來發展在地的里山經濟模式。同時搭接北醫大營養學院的專業進入場域,從預防的角度照顧長輩的飲食安全與健康。
4.第四子計畫:則針對以上三個場域所發展的議題進行比較與討論,發展團體民族誌的研究方法,讓不同場域中呈現的特色相互參照並激發想像。【圖:子計畫三:小米方舟計畫,請耆老協助辨識小米種類】

計畫進入第二年,各場域中長者的特性與需求更加清晰,在此理解上接軌北醫的專業,共同研發適當的在地照護機制。相信未來的一年在師生共同努力下,會有更成熟的研究與實踐成果。(文/人文暨社會科學院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下圖:子計畫三尖石網夢小組成員參訪日本上勝町老人的地方產業故事】

分類: 前期, 前期:校園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