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尿失禁或稱漏尿問題大多分成「應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兩大類。應力性尿失禁指的是咳嗽、打噴涕或腹部用力時尿會不自主漏出;大多數是因為生產的撕裂傷造成局部組織禁制尿液功能受損;一部分是由慢性咳嗽、便祕或習慣性搬重物引起泌尿生殖道的韌帶鬆弛所造成的。
而急迫性尿失禁是指想小便時還來不及到廁所就尿在半路上,其病理機制多半因為膀胱逼尿肌不穩定,過度痙攣收縮引起漏尿;急迫性尿失禁也被視為是排尿不順的後遺症。雖然多發生在老年人,但其實年輕時就已經顯露頻尿、急尿、排尿不乾淨的初期症狀。
應力性尿失禁第一線的治療,以往常用縮肛運動(或稱凱格爾運動)的物理復健,配合特別藥物的使用,但隨著「無張力尿道中段陰道懸吊帶」微創手術的普及,手術治療逐漸受到重視。這類型手術傷口小、住院天數短、恢復快、效果好的特點,讓手術方式成為治療應力性尿失禁的首選;更甚者,趁著手術的順便同時執行「陰道功能重建手術」來加強陰道緊實程度也蔚為風潮。【右圖:北醫附醫婦科金宏諺醫師】
反觀急迫性尿失禁卻是以藥物治療為首選。90年代一些口渴副作用少的抗膽鹼藥物問世後,病人能夠承受較長期的服藥治療,使得急迫性尿失禁、膀胱過動症等頻尿、夜尿的疾病能獲得有效的控制。當然,針對急迫性尿失禁的治療還有很多輔助方法,如:凱格爾運動、膀胱訓練、調整生活型態等也同樣重要。所以尿失禁的治療往往需要醫師、護理師、復健師等各個領域專業人員的通力合作。
根據初步統計,臺灣的銀髮族群每5人就有1位尿失禁的病人,可是真正接受正統醫療的卻只有1/10。其中,羞於啟齒自己漏尿者占不願就醫人數的首要主因;還有認為女性生過小孩或年紀大就會漏尿的錯誤觀念,也讓許多媽媽錯失就醫的機會。而過去手術和藥物治療的副作用大,也讓許多上年紀的銀髮族留下恐懼的印象。在無張力尿道中段陰道懸吊帶手術的問世與新型調節膀胱肌肉功能的藥物開發後,尿失禁的治療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左圖:漏尿者羞於啟齒是不願就醫的首因】
因為尿失禁的私密性,我們很難開口詢問。當女性親友常藉故不願和我們一起外出或同車出遊時,是否是這不起眼的毛病造成的?不妨將衛教單張或醫療資訊悄悄地放在餐桌茶几上告訴她們,尿失禁是可以治療的。(文/金宏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