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7位教師獲科技部「109年度哥倫布及愛因斯坦培植計畫補助」,累計補助金額達1.44億元

本校醫學工程學院范育睿助理教授楊伯康助理教授藍迪尉(David Jon Lundy)助理教授,醫學科技學院莊健盈副教授,人文暨社會科學院賈文宇助理教授蕭玫凱(Malissa Kay Shaw)助理教授,以及雙和醫院麻醉科汪勁安醫學研究員等7位年輕學者,分別獲得科技部109年度「哥倫布計畫」及「愛因斯坦培植計畫」,為期3~5年的補助,累計補助金額達新臺幣1.44億元。


【上圖:林建煌校長(左5)於1月行政會議上頒發獎勵金給7位老師,左起范育睿老師、賈文宇老師、莊健盈老師、汪勁安研究員、林建煌校長、楊伯康老師、蕭玫凱老師、藍迪尉老師】

「哥倫布計畫」鼓勵年輕研究學者多方面探索未知、放眼國際、追求卓越並鼓勵長期投入有潛力的重大創新構想,同時到國外的研究機構進行研究與交流,建立國際合作團隊,以拓展國際視野及影響力特地設立的補助計畫。「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則鼓勵年輕研究學者大膽嘗試、勇於創新,並跨越科學領域的疆界,不受既定框架的限制,以培植35歲以下科研新世代,所特地設立的補助計畫。

▓哥倫布計畫:范育睿助理教授
醫學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范育睿助理教授,以「開發微流道粒線體傳輸晶片用於懸浮幹細胞治療」研究計畫,榮獲科技部109年度「哥倫布培植計畫」為期5年的補助,補助金額高達4,270萬元。

范老師於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在學期間榮獲科技部補助博士生千里馬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機械與航太學系進行其研究。其研究專長為發展微流體生物晶片在生物感測器、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細胞操控、細胞動態培養、器官晶片(Organ-on-a-Chip)系統開發等研究。他過去針對生醫感測系統開發、高效能流式細胞儀等有一系列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許多國際知名期刊及專利,也曾榮獲國家新創獎,並多次在國際學術研討會獲獎。【左圖:醫學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范育睿助理教授】

透過這次哥倫布計畫的補助,范老師將以生物微機電與微流體系統設計幹細胞培養系統,並開發高效能細胞捕捉技術,以及高效能的影像流式細胞儀,預期將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合作,加入高效能的粒腺體傳輸技術,用來達到對幹細胞進行粒線體治療以及治療後分析。並同時和法國Franche-Comté Électronique Mécanique Thermique et Optique – Sciences et Technologies, FEMTO-ST, 進行國際合作,研究幹細胞的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與粒線體治療的關係。

此研究將整合電子、電機、材料、再生醫學及臨床資源及人才,利用更創新及跨領域整合,希望能達到更貼近臨床及有效的幹細胞治療法。范老師表示,由衷感謝科技部的肯定,以及北醫大提供一個研究的舞臺,對工程出身的他,能與更多生醫相關的人才及資源結合,而將研究的觸角能延伸至更深更廣的領域。

▓哥倫布計畫:賈文宇助理教授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賈文宇助理教授,以「科技與不信任—從對抗、分享到協和型的生醫研發模式與法制研究」研究計畫,獲得科技部109年度「哥倫布計畫」預定4年、555.6萬元的補助。賈老師為美國杜克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S.J.D.),於2017年9月加入本校,主授全民健康保險法、食品安全管理法制專題、研究倫理及憲政主義的臺灣實踐(通識),合授院必修的「法與社會議題整合性研究專題」,並擔任「北醫思辯社」指導老師。【右圖: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賈文宇助理教授】

其研究領域以「法務實主義」(legal realism)及「科際整合法學」(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law)為主,尤重法律系統與社會現實的多面向交織,以及法律與不同知識領域間在方法論層次互動的規範意義。本次研究計畫奠基於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學派的研究成果,認為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每個階段都與其所處的社會有密切的互動關係。當代科技發展典範仰賴集中式的科學社群運作、對一般人形成高門檻,知識因此成為一種權力(power),而產生了誤解、濫用與「信任」的問題。

在生醫領域中,首先,醫療照護與公共衛生政策加上人類追求「健康」的普遍意願,都使生醫科技發展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隨著生醫科技發展與大數據的資料科學方法結合(基因研究、精準醫學),一般群眾現在更直接或間接、主動或被動(甚至被迫)地參與了生醫科技研發的前階段。第三,由於健康是人類的普遍追求、人類生物檢體與資訊被視為人格與尊嚴的基本構成,其受到社會規範(倫理、道德與法治)的高度關注;但,生醫科技研究發展既是學術自由,又是高度資本集中化與商品化,在在增加互動面向的複雜度。前述的不信任,也就在既廣且深又複雜的互動方式下放大,反映了深層社會結構。

本研究擬以「科學民主化」、法治及社會制度化觀點,透過「對抗」、「分享」與「協和」三種模式,分析不同制度方案的特色與利弊得失,做為面對生醫科技、乃至當代科技發展衍生的不信任的結構性、制度性建言。

▓哥倫布計畫:莊健盈副教授
醫學科技學院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莊健盈副教授,以「腦創傷後的神經再生研究」計畫,榮獲科技部109年度「哥倫布計畫」為期5年的補助,補助金額達4千萬元整。

老師於成功大學基礎醫學所取得博士學位,隨後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藥物濫用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擔任博士後訪問學者精進其研究,他的研究專長為神經分子醫學,包含:訊息傳遞、基因調控與氧化壓力。6年前,加入北醫神經再生研究團隊,並致力於探討腦損傷後神經保護與再生機制,以及相關的治療研發。【左圖:醫學科技學院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莊健盈副教授】

腦損傷是造成成年人傷殘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只撞擊時所造成腦結構立即性破壞,隨後的缺血、發炎、腦水腫等持續性反應,亦知為延遲傷害(Delayed trauma)、或二次損傷(Secondary injury),會引發更嚴重的神經損傷,造成患者遺留長期的神經功能缺損。因此,如何減緩受傷腦區繼續惡化並誘導神經再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

莊老師先前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合作研究,已發現神經類固醇可以提升腦細胞於傷後的存活率,而且他最近還與加拿大Institut de recherches cliniques de Montréal學者及北醫同仁共同合作,進一步發現參與腦傷後的軸突再生重要調控因子。透過這次哥倫布計畫的補助,他將深入探討這些分子如何調控蛋白質局部生合成產生細胞不對稱性、細胞骨架變異促使生長錐形成與爬行,以及訊息傳遞誘發軸突引導等行為,以幫助腦傷後的軸突修復。並且藉由這些機制的釐清來設計合理的藥物,刺激神經軸突再生,以作為減緩腦損傷後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等後遺症。

莊老師表示,由衷感謝科技部的肯定,以及北醫大提供他一個良好的研究環境,讓他能與更多醫事相關的人才交流合作,而將研究的成果能延伸至臨床應用治療的領域。

▓哥倫布計畫:汪勁安醫學研究員
雙和醫院麻醉科汪勁安醫學研究員,以「瞳孔大小在視覺,知覺醒度,認知歷程的功能與調控:使用眼動與自律神經反應,大腦電刺激,計算與機器學習模型」研究計畫,榮獲科技部109年度「哥倫布計畫」為期5年的補助,總補助經費達1,430萬元。

汪勁安於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是加拿大女皇大學(Queen’s University)博士後研究員。此次能獲得科技部「哥倫布計畫」補助,他由衷感謝科技部的大力栽培,及臺北醫學大學給予他充分發揮的機會。【右圖:雙和醫院麻醉科汪勁安醫學研究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200到300毫秒會移動一次眼球(saccadic eye movements),同時瞳孔大小(pupillometry)也會不斷的改變。眼球運動與瞳孔控制到底受到甚麼因素控制?要如何互相調控來優化我們的視覺處理歷程。瞳孔受到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控制,可以眼動主要由大腦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來調控。計畫主要的研究在探討眼球運動與瞳孔控制的神經調控機制,並進一步了解眼球運動與瞳孔控制如何受到認知,情緒與感覺歷程所影響。並如何影響視覺處理歷程。因為眼球運動與瞳孔控制可以容易被測量,研究更進一步用眼球運動與瞳孔控制發展計算與機器學習模型,以產生行為生物指標以進一步協助早期臨床病人診斷。

▓愛因斯坦培植計畫:楊伯康助理教授
醫學工程學院奈米醫學工程研究所楊伯康助理教授,以「低微度奈米材料於智慧感測及微侵入醫療技術之應用」研究計畫,榮獲得科技部愛因斯坦培植計畫為期5年的補助,補助金額達2,400萬元整。

楊老師於臺灣大學光電工程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其研究專長為奈米材料、智慧感測,以及半導體元件。他之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應用材料設計於發展多元功能之可攜式能源與感測裝置,此類裝置具備低耗能、輕薄、環境友善,及多元型態等優點,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已發表於國際期刊。近年來則致力於生物感測暨醫療元件之開發與系統整合,希望將感測裝置的開發實際結合臨床需求。【左圖:醫學工程學院奈米醫學工程研究所楊伯康助理教授】

透過這次愛因斯坦計畫的補助,將藉由新穎材料與微電子元件技術整合來進行各式感測裝置開發,一方面結合先進製程,製作具備高靈敏的感測系統,即時偵測身體的健康狀況,並配合大數據資料庫分析。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將感測元件實際與醫療界面作結合,能對於遠距醫療、輔具醫療與定位醫療等實務面作出貢獻。

此研究將整合電子、電機、材料、神經科學及臨床之資源及人才,希望能達到更貼近臨床實務與即時回饋之感測系統。楊老師也由衷感謝科技部的栽培,及北醫大提供良好的研究資源與環境,能與更多生醫相關的人才結合,進而將研究的觸角擴展到更深廣的範圍跟應用。

▓愛因斯坦培植計畫:蕭玫凱(Malissa Kay Shaw)助理教授
蕭玫凱博士是醫學社會學家,也是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醫學人文研究所的助理教授,此次獲得科技部愛因斯坦培植計畫3年,超過550萬元的研究經費,其研究計畫「污穢的身體,污穢的秘密,污穢的地球:透過不同的月經產品改變對月經和女性生活受限的認知」探討對月經杯的多重印象與意義。

月經杯是近期的新發明,其設計理念在於以更安全、更環保、更經濟的方式收集經血。在蕭博士兩階段研究中,首先探討全球70多家生產月經杯公司(主要由女性經營)對其產品多樣的認知與意識型態,第二階段則針對兩間月經杯公司(一間在台灣,另一間在哥倫比亞)及使用其產品的女性,進行其使用經驗的比較研究。【右圖: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醫學人文研究所蕭玫凱助理教授】

蕭博士的研究,從她在愛丁堡大學探討哥倫比亞女性體驗人工生殖技術的博士論文開始,到她目前進行科技部的臺灣女性內診經驗之研究計畫,長期以來皆專注於女性的健康、體現與性別動力。這個新的研究也將持續相同的方向,因其旨在探討月經杯公司所釋放的不同訊息,以及這些訊息如何引發當地女性對健康更廣泛的關注;進而了解其使用經驗最終如何改變她們對月經的看法,還有特定情況下的社會動學因月經杯的出現及使用能引起多廣泛的改變。

Dr. Malissa Kay Shaw, medical sociologist and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in Medicine, received a three year Einstein Grant from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in the amount of over NTD 5.5 million. Shaw’s project, “Dirty Bodies, Dirty Secrets, Dirty Earth: Transforming Restrictive Perceptions of Menstruation and Women’s Lives through Alternative Menstrual Products” will explore the diverse images and meanings surrounding menstrual cups, a relative new device designed to collect menstrual blood in a safer,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economical way. In her two-part study, Dr. Shaw, will first explore the diverse perceptions and ideologies that the more than 70 (primarily women run) companies producing menstrual cups around the globe have of their produce. The second phase will involv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xperiences of two menstrual cups companies, one in Taiwan and another in Colombia, and the women who use their products.

Dr. Shaw’s research has long focused on women’s health, embodiment, and gender dynamics from her doctoral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on women’s experiences of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in Colombia to her current MOST project on women’s experiences of pelvic examinations in Taiwan. This new study will continue this trend as it aims to explore the various messages menstrual cup companies portray and how these messages are positioned within broader concerns for women’ health in the local context; how women perceive these concerns, how they experience using a menstrual cup, and, ultimately, how this use alters their experience of menstruation; and how broader social dynamics are being transformed (in specific contexts) through 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menstrual cups.

▓愛因斯坦培植計畫:藍迪尉(David J. Lundy)助理教授
醫學工程學院醫材料暨組織工程研究所藍迪尉助理教授,以「新穎微管陣列膜做為長效性內分泌療法載體對缺氧性器官損傷之修護效能評估」計畫,獲得2020年科技部的愛因斯坦培植計畫補助4年,補助金額達1,556萬元整。

老師畢業於英國杜倫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系,並取得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他在2013年來到臺灣,並在中央研究院擔任了4年博士後研究員,目前他擔任北醫大生醫材料暨組織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左圖:醫學工程學院醫材料暨組織工程研究所藍迪尉助理教授】

這項新的研究計畫將探討改善心血管疾病預後的新方法,心血管疾病是臺灣及其他已開發國家的第一大死因,幹細胞療法為組織再生帶來無限希望,但是幹細胞的輸送和如何穩定其存活仍存在許多問題,透過整合新發現的幹細胞群與特別設計的生物相容性材料,藍迪尉老師的研究小組有望改善當前細胞療法的標準,以及更精確了解此種療法背後的機制。

對於本項研究,將與英國的研究人員及臺灣生物科技公司合作,他誠摯感謝科技部所給予的莫大機會。

“Assistant Professor David J. Lundy has been awarded the 2019 “Einstein Cultivation Grant” from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Prof. Lundy received his Bachelor degree in Biomedical Sciences and his PhD in Cell Bi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Durham, United Kingdom. In 2013, he moved to Taiwan and spent four years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at Academia Sinica. Now he is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at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This newly-funded research project will investigate new methods for improving outcom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hich is the number one cause of death in Taiwan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Stem cell therapy holds great promise for tissue regener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with cell delivery and retention at the desired site. Through combining a newly-discovered stem cell population and a specially designed biocompatible material, Prof. Lundy’s research group hopes to improve on the current standard of cell therapy, as well as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is therapy.

For this project, Prof. Lundy will collaborate with researcher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as well as a biotechnology company in Taiwan. He would like to express his gratitude to Taiwan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warding this huge opportunity.” (文/研究發展處)

分類: 前期, 前期:焦點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