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非不治之症,新國民醫院神經內科李亭儀醫師建議儘快就醫、及早治療

眩暈是神經科及一般內科門診最常見的主訴之一,約佔神經科門診總人數的5~15%。而「眩暈」這個詞彙,可用來表達很多不同症狀,包括:頭昏昏、漲漲、不平衡感、天旋地轉的感覺、快昏倒的感覺,這些症狀都可能代表不同的疾病,而不同的疾病又可能分別合併有噁心嘔吐、手腳無力、頭痛頸椎痛、聽力喪失、耳鳴、耳朵悶脹感、心跳加速、血壓飆高、視力模糊、怕光怕吵等其他症狀。如何找出造成眩暈的病因並因此對症下藥,是每位醫師的困難課題。

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神經內科李亭儀醫師指出,眩暈可以初步分成周邊型與中樞型。兩者通常以有無聽力或耳鳴症狀作為區分,周邊型較容易合併聽力喪失或耳鳴、耳悶塞感;中樞型則較少見,但這並非絕對,還是要合併所有病史與檢查結果,才能綜合判斷。

1.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如良性陣發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梅尼爾氏症(Menière’s disease)、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itis)。

2.常見的中樞型眩暈:如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中風、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左圖:新國民醫院神經內科李亭儀醫師】

人的平衡感,是由視覺、本體感覺、前庭系統(包括內耳和小腦)三者共同調控,若三者之一出了問題,便會影響平衡,造成眩暈感。而身體很多部位出問題時都會引起眩暈,所以眩暈病人最重要的檢查,是病史詢問跟神經學檢查,在找到病因後,才能對症下藥;其他相關的檢查還包括了:聽力測驗、平衡測試、頸動脈超音波,只有極少部分病史及神經學檢查可疑的人,才需要透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來排除腦部的病灶。

李亭儀醫師提醒,一般民眾若有眩暈狀況,首先應仔細觀察並記錄所有症狀,包括:發作時間、誘發因子、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發作的頻率,以前有無類似情形,有無合併其他相關症狀(如前述的:噁心嘔吐、手腳無力、頭痛頸椎痛、聽力喪失、耳鳴、耳朵悶脹感、心跳加速、血壓飆高、視力模糊、怕光怕吵等)。在眩暈發作時應小心步伐,儘量緊靠扶手或牆壁,避免跌倒。然後盡快尋找合格的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醫師就醫。若是已知病因造成的眩暈,則須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進行平衡復健及訓練,以期能早日脫離眩暈、回復正常生活。(文/新國民醫院)【右圖:在眩暈發作時應小心步伐,儘量緊靠旁邊的人、扶手或牆壁,避免跌倒】

分類: 前期, 前期:附屬醫院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