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劃北醫大未來願景,穩健邁向國際一流大學!

2020年6月10日公布「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北醫大名列世界第387名,國內大學校院中排名第8,私校第1。而6月29日公佈的2020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原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本校9項學科名列全球前300名,其中護理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藥學及臨床醫學等5項學科名列臺灣前3名,護理學更名列全球前50名,表現亮眼的還有食品科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醫學技術、生物工程等學科。

國內《遠見雜誌》於6月30日公佈「2020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北醫大3度蟬聯醫科與私立大學雙料榜首,並在「FWCI領域權重引用影響係數、生師比、近3年學校購買圖書資料費其每生平均金額,及學生平均經費」等4項均排名全國第1,這對北醫辦學是莫大的肯定。2020年適逢北醫60週年,能有今天這樣的成果,要特別感謝北醫董事會的支持,以及全體師生、校友的努力與鼓勵。【左圖:林建煌校長(前排左)代表學校接受《遠見雜誌》2020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私校類典範頒獎】

北醫的教育宗旨,是「培育具人文關懷、創新能力與國際觀的生醫人才」,並且建構一個教學、研究、產學、醫療一體化的教育體系,我們在2019年4月規劃完成了《北醫2030—未來十年願景發展白皮書》,擬訂北醫10年(2019~2028)長程計畫,設定短中長期目標與策略,每年滾動式修正,期望透過設定目標,穩健的落實,在現有的厚實基礎下,邁向國際一流大學之路。

北醫在過去幾年,陸續新聘上百名師資,現在每年仍持續增聘,目前全校教師已達665位,專任外籍教師有19位,助理教授以上師資為97.44%,學生約6,200位,生師比達8.71。也因為教師的增加,研究量能逐步提升,再加上北醫近年聲譽提升,也獲得各界的支持,每年約有3~4億元的捐款。同時,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等三家附屬醫院的盈餘,也挹注到學校,將資源投入教育與研究,所以每位學生平均經費才能高達75.98萬元。【左圖:北醫境外生人數,目前約佔全校學生十分之一】【右圖:全校教師已達665位,學生約6,200位,生師比達8.71】

另外,7月1日是雙和醫院12週年院慶,該院自2008年開幕至今,已成為新北市甚至是大臺北地區守護民眾健康最重要的醫院之一。而雙和醫院第三期建設「B基地:教學研究大樓、生醫科技大樓」,於2019年5月動工後,短短一年時間,已興建至14樓,預定在2021年底完工啟用。未來,教學研究大樓將有醫學工程學院、醫學科技學院、管理學院等學院進駐;而生醫科技大樓,則有許多生技產業進駐,除設立生醫加速器外,也將與進駐的生醫產業設立共同研發中心,因此,雙和醫院未來將有大學及生醫產業共同進駐,結合目前新北市規劃中的中和灰磘生醫園區,中和將成為國內發展生技醫療產業的重要基地。【圖:林建煌校長(左圖)於雙和醫院12週年院慶致辭表示,雙和醫院第三期建設工程(右圖)即將於2021年年底完工】

而於校本部於2018年6月動工的「臺北癌症中心大樓」(地下4層、地上7層),現階段玻璃帷幕已全部組裝完成,微笑曲線的建築外牆也清晰可見,預計今年8月就可以完工。同年8月動工的「精緻型質子中心」,採用全球最尖端的第4代精緻型超導質子治療機,同時也是臺灣第1部單機超導型質子治療機,預計年底完成機器裝設,並與臺北癌症中心大樓連通,其基地深度近20公尺,佔地面積逾300坪,為全球少見。【圖:2018年6月動工的「臺北癌症中心大樓」(左圖),現今微笑曲線的建築外牆已清晰可見(右圖)】

展望未來,在教育面向,北醫希望培育學生成為「具廣度的生醫專業人才」,透過跨領域學院,設立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及新媒體等27門微學程,培養學生跨領域能力。在研究方面,我們以轉譯醫學為主軸,聚焦癌症轉譯、神經醫學、胸腔醫學、人工智慧醫療、細胞治療與醫療器材等重點研究領域,並強化國際研究合作。在醫療面向,將結合北醫體系校院的人才與資源,持續提升醫療品質,與社區做更緊密的合作,守護大眾的健康。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林建煌謹誌2020/7

分類: 前期, 前期:發行人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