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堃教授、莊校奇副教授、張君照教授、郭宜潔助理教授及譚家偉教授獲得北醫大108學年度師鐸獎殊榮

108學年度臺北醫學大學師鐸獎獲獎教師分別由范家堃教授、莊校奇副教授、張君照教授、郭宜潔助理教授及譚家偉教授等5位獲得殊榮。學校於2020年12月2日行政會議中頒發獎狀,嘉勉幾位表現優異的良師。

「師鐸獎」為本校教師的最高榮譽,每年10月公告一個月的時間,專任教師可以透過自我推薦、學院系所推薦、三家附屬醫院推薦或是學生會推薦的方式參加徵選。再由校長指派7至9位委員組成「師鐸獎遴選小組」,審查項目及比例為教學(25%)、研究(25%)、服務表現(25%)及特殊貢獻(25%)。

通過第一階段評審競爭入選的優秀教師,受邀至遴選小組會議中演講,演講的內容包含:1.教學、研究、服務表現及績效;2.教育理念、精神;3.教育愛的小故事;4.特殊貢獻。最後從一校三院(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選出在教學、研究及服務表現均傑出的教師,並公開頒獎表揚。(文/人力資源處)【下圖:林建煌校長(右3)與師鐸獎得主合影,左起范家堃教授、莊校奇副教授、張君照教授、林校長、郭宜潔助理教授及譚家偉教授】

■范家堃教授得獎感言(醫學院醫學系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

個人自1995年於北醫醫學系任教至今已25年多。臺灣隨著經濟與衛生條件的改善,寄生蟲疾病已較少見,約莫於2005年前後,開始觀察到不少醫學生認為不需再研讀寄生蟲學,所以寄生蟲學向來被他們認為是冷門科目,不少醫學生上課開始意興闌珊,有一陣子的確造成教學上的挑戰,困擾著自己。

雖然個人業於2008年已取得教授資格,可以較為放鬆「一夏」,但是隔年2009年,學校希望有研究團前往邦交國史瓦帝尼王國(舊名「史瓦濟蘭王國」)進行相關研究並發表論文,以彰顯北醫大的國際研究與醫療服務潛能外,並讓臺灣的醫療與公衛貢獻能被國際看見,個人即於當年暑假毅然決然放棄「一夏」室內的冷氣,離開安樂窩,請纓帶著研究生與志工團至全校都不熟悉的史瓦帝尼王國,進行學童與婦女寄生蟲病的防治至今未曾或斷。【右圖:2014年8月衛福部疾病管制署郭旭崧署長(右),親頒感謝狀表彰本校醫學院范家堃教授(左),表彰范教授近年協助疾病管制署進行棘手寄生蟲症診斷與諮詢】

所謂「被忽略的熱帶疾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NTDs),屬於一種傳染病也是一種慢性疾病,疫情大多分布在世界貧困區域及一些已開發國家的某些落後地區,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sub-Saharan Africa, SSA)這個極端貧困區域。在世界衛生組織(WHO)中明定的主要17種NTDs中,有11種是屬於寄生蟲感染(parasitic infection)所引致的,在全球60億人口中,估計約有20~30億人受NTDs危害,這主要發生在亞洲、中南美洲與非洲的中低收入的開發中國家,不僅此類疾病屬於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減損國家的整體競爭力外,同時也會傷害人民的健康權益。【左圖:2010年范教授(前排左2)在史國指導寄生蟲學實驗課程】

由於至非洲開發中國家進行田野研究後3年,發現當地原物料有開發的潛能,但有感於國際智財權法的不足,便毅然決然自費報考「政大法學院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錄取後並獲學校核可就讀(校字第1010003360號),苦讀4年(2012~2016),修完70學分、完成約10萬字碩士論文,取得法律碩士學位,實踐個人堅持「跨領域學習需自己身體力行」的理念。

此外,藉田野調查帶回最新的有關寄生蟲病肆虐開發中國家的第一手資料,並把所經歷的故事和研究結果轉化為教材分享給學生後,帶進「田野現場即教室」的想望外,學生學習的興趣變得高昂並極感興趣。除結合旅遊醫學風氣,強調自我保護避免醫療過失的概念,再配合近年政府南向政策時事,適時強調東南亞國家寄生蟲病的肆虐情況等,都能有效激發同學的興趣,若再能點出往後臨床生涯可避免的醫糾問題,學生就能全然接受並努力學習了,所以只要堅持教育良善的初衷,就沒有解決不了的教學難題。

當然至開發中國家進行寄生蟲病防控研究是辛苦的,因為開發中國家「家徒四壁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能圖個溫飽已屬不易,遑論還要能煮出美妙的菜色(論文發表),其中辛酸實不足為外人道。令人欣慰的是,還是能順道提攜栽培後進,內心的收穫卻仍是滿滿的。

儘管如此,衷心感謝校長、附屬醫院三院院長、醫學院院長與各級長官所給予的支持,讓我和研究團隊有揮灑的舞臺,讓「教學、研究、服務」一體到位,實務得以實踐,又能落實「TAIWAN CAN HELP!」的理念,進而造就「臺灣、北醫大、史瓦帝尼」三贏的局面,更對聯合國制定的永續發展目標3和17作出重要具體貢獻「我是寄生蟲,但是我驕傲」,再次感謝學校給予個人高度的肯定!

■莊校奇副教授得獎感言(醫學院呼吸治療學系)

非常高興榮獲本學年度的師鐸獎,感謝醫學院與呼吸治療學系給我在臺北醫學大學學習的機會並感謝大家的肯定與支持。時光飛逝,在北醫服務已經8年。回想當年決定放棄在英國研究工作的機會選擇回到家鄉,北醫大願意給初回臺的我機會,使我能在研究之路上繼續前進。

一開始為了使自己更加了解臨床面對問題與醫學知識,我連續兩年不間斷地參加雙和醫院胸腔內科的晨會,以彌補自己不足之處。在學校推展的海外見習、雙聯學位、教育部深耕計畫、胸腔研究中心等,與雙和醫院醫學中心評鑑、AAHRPP等任務中,提升自己在行政溝通、服務與時間管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與學生的互動中使我更進一步了解教育的意義,教學不僅是教授書本上的知識,更是傳授做人做事的道理。【右圖:醫學院呼吸治療學系莊校奇副教授】

教育無他,愛與榜樣。站在北醫這個舞臺上,我將秉持初衷持續地與學生教學相長,提升研究能量並培育未來國家棟樑。最後,再次感謝北醫給予肯定。

■張君照教授得獎感言(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學科)

首先感謝北醫大及北醫附醫對我的肯定,讓我榮獲今年的師鐸獎,這是我畢生最大的榮耀,其次感謝家人的支持,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全心投入醫學教育。自1983年進入北醫大求學、1990年進入北醫附醫擔任住院醫師,一路走來靠著許多老師的指導及提攜,使我從一名懵懵懂懂的學生到今日成為一名授教老師。獲獎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獲此榮耀與肯定,代表今後將有更多的責任與使命感。

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很遠,感謝附設醫院陳瑞杰前院長的肯定,2017年賦予我教學副院長一職,也感謝北醫附醫教學部當我強而有力的教學後盾,使我在教學路上得以放膽發揮,今後我將更精進教學能力,並與醫院教學團隊研擬豐沛教學資源及創新智能教學,以培育更多更優秀的醫師及醫事人員,使大家以身為北醫人為榮,最後感謝校院長官的肯定,讓我有更多的動力堅持於醫學教育的崗位。【右圖:張君照教授現為北醫附醫教學/研究副院長,自102學年度獲得師鐸獎後,今年二度獲獎】

■郭宜潔助理教授得獎感言(醫學院醫學系骨科學科)

很榮幸於2011年進入北醫體系服務,並獲頒108學年度師鐸獎,這份殊榮對於投入臨床骨科醫學教學與研究的我是一大肯定。

感謝在北醫附醫任職期間所有長官們支持與包容,讓我有機會擔任教學主治醫師,更感謝萬芳醫院院長及長官提攜,經過這幾年的磨練與學習,我深刻領略到,如何在臨床工作上深耕與落實教學工作,進而將教學的「工作」提升為教學的「熱忱」,我的教學理念一直秉持著「亦師亦友、教學相長」的精神,臨床上和住院醫師、實習醫學生及導生們一同執行工作、開刀、發表論文等,在這些探索發掘問題及尋求解答過程中,除了經驗傳承與理念分享,更增加自我省思,期許自己能在教學領域更加精進,繼續努力耕耘,並持續在臨床醫學上繼續貢獻綿薄之力。【左圖:萬芳醫院骨科醫師郭宜潔助理教授】

■譚家偉教授得獎感言(醫學院醫學系外科學科)

自臺北醫學大學畢業以後,一直留在母校服務至今已26年。當住院醫師時,正是外科在臺灣的低潮期,年輕醫師都不願走外科,所以我打從第二年住院醫師(R2)就當外科總醫師,負責安排教學活動。到我升任主治醫師時,SARS疫情剛結束,不分科住院醫師(PGY)制度正式在臺灣啟動,我代表附設醫院規畫外科PGY訓練課程。可以說醫學教育一直是我從醫生涯的重要工作。

教育是一個百年事業,老師的付出常需十數年後才能開花結果。重複的教材與課程,容易使臨床老師陷於疲憊;而臺灣的醫學教育重「評量」輕「教學」,造成文書工作過多;又總是將醫學教育排在臨床服務的次要地位,教學活動被迫安排在周六、日舉行,更令教學熱誠容易被澆熄。因此,有好幾年我把興趣從教學移至研究,當了幾年醫學教育的逃兵,全力發展實證醫學及知識轉譯領域。【右圖:雙和醫院一般外科/乳房外科醫師譚家偉教授】

感謝雙和醫院吳麥斯院長的託付,讓我自2019年開始接任雙和醫院教學部主任,我便重新思考如何把教育工作做好。當前臺灣醫學教育存在不少困境,「服務、教學、研究」即所謂「胡椒鹽」,是醫院型的醫師必備的核心能力,然而現今的多數醫師在研究力方面,大多無法與臨床及教學能力匹敵,造成總醫師訓練後仍身無一文(paper),只能升任「準」主治醫師;由此可見研究力培養的不足,因此從大學時期即應培養年輕學子成為「醫學科學家」。此外,由做中學,讓學生跟隨老師從臨床中發掘問題,進而利用搜尋、研究、品管等方法解決問題,才能燃燒老師的熱情,維持教學的動能,達到師生相輔相成的效果。

二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讓我了解,老師應成為學生的導師(mentor)而不是教練(coach),認知新世代比舊世代更有無限的潛能,學生將來的成就會比自己更好,未來的世界有目前看不到的核心能力需要發展,「教學相長」才是王道。最後,有幸獲得本年度臺北醫學大學師鐸獎,感謝學校長官的肯定,醫院長官的栽培,同儕及部屬的支持,以及優秀的北醫學生相互成長。這份榮耀是我們共同擁有的。

分類: 前期, 前期:特別報導。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