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醫院精神科陳奕安醫師,告訴您常見情緒疾患及治療

情緒疾患是精神科疾病中很常見的一類,其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在沒有妥善治療下往往是漫長而深遠的。其中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預估將於2030年成為全球社會經濟負擔第一位的疾病。在近期疫情的壓力下,出現憂鬱、焦慮症狀的患者也明顯增加。當中一些以身體症狀(例如:疲倦、食慾下降、心悸、胸悶等)為表現的個案,常以為自己患了身體疾病而四處求診,最後在多次檢查都找不到原因的情況下被轉介至精神科治療。

憂鬱、沮喪、情緒低落是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曾體驗過的感受,也是正常的情緒表現之一,究竟甚麼樣的情況下才需要擔心是否達到憂鬱症的程度呢?最簡單的區分方式,是回想這些憂鬱症狀的嚴重度及時間長度,是否已經影響到個人的功能?例如工作、社交、休閒活動的能力是否有所改變,身為父母、配偶、兒女、朋友這些身分的活動,是否能如往常進行?若以上的日常能力受影響,可能需要考慮憂鬱症的可能性並及早尋求協助。如果出現了自殺的念頭,更應儘快尋求適當的評估及治療。【左圖:萬芳醫院精神科陳奕安醫師】

憂鬱症有何症狀?持續近乎整天、每天的憂鬱、空虛或無望感;對幾乎所有的活動都失去興趣、或感受不到樂趣;食慾改變;睡眠改變;精神運動性激躁或遲滯;喪失精力或疲倦;無價值感、過度或不合宜的罪惡感;無法集中注意力、過度猶豫不決;反覆出現死亡或自殺意念;部分嚴重者甚至可能會出現精神症狀,如幻覺、妄想等。憂鬱症是個多成因的疾病,基因、身體疾病、物質濫用、藥物、環境壓力、人格特質等都是成因之一,因此仔細的評估及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是很重要的。【左圖:憂鬱症的終生盛行率高達10%~20%,女性的比例是男性的2倍】

憂鬱症的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非侵入性腦刺激術3大類。其中藥物治療最為常見,包括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鎮靜安眠類藥物等都是可能的選擇。抗憂鬱劑的治療需要2週以上的穩定服藥才能發揮效果,因此好好和醫師討論治療方案,並維持穩定的治療,才能改善症狀、恢復原來的生活,同時也是預防復發的重要關鍵。

若擔心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有出現憂鬱症狀,可以使用簡式健康量表(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BSRS-5)作為自我評估的工具,回想過去一週內是否出現上述前5項症狀,以計算情緒困擾的嚴重程度。若結果落在中度以上,則建議尋求專業諮詢。第6項為獨立項目,如果分數在2以上,建議尋求精神科協助評估。(文/陳奕安,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下表:簡式健康量表】

分類: 前期, 前期:附屬醫院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