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3前瞻技術團隊獲未來科技獎,並參展「2021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2021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未來科技館」在科技部、中央研究院、教育部、衛生福利部的支持與號召下,從「未來科技獎」中選出100件具有前瞻性的獲獎技術展出。臺北醫學大學3件具有前瞻性的獲選技術參加展出外,並在 16 日於頒獎典禮現場,接受科技部吳政忠部長頒發獎座。

此次展出於2021年10月14日至16日實體展外,同步於10月14日至23日在線上展開為期10天的展,線上展出技術則高達345件技術。實體展在臺北世貿中心展覽一館,以獲得未來科技獎的技術、跨域整合專區、產學合作專區為主要展出內容,充分展現學研單位的前瞻技術與跨域合作亮點。

由北醫大陳震宇副校長研究團隊攜手臺灣醫療科技大廠雲象科技、汎定科技合作執行2020年科技部肺癌大數據精準醫療人工智慧系統計畫所產出之技術「多模肺癌臨床智慧決策分享輔助系統」,是產學研攜手努力的成果。團隊成員有數據處許明暉數據長、資訊處張資昊資訊長、AI學程黎阮國慶老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蕭世欣主任與病理科陳志榮教授。【左圖:科技部吳政忠部長(左5)頒發陳震宇副校長(右5)研究團隊】【右圖:科技部吳政忠部長(左5)頒發陳震宇副校長(右5)研究團隊】

本技術以「早期預防、精確診斷、精準用藥」為目標,運用北醫大高品質臨床大數據,結合醫療科技產業大廠,共同發展具未來科技願景的多模組肺癌臨床智慧決策輔助系統,以深度學習為基礎所發展的「肺癌大數據精準醫療人工智慧平臺」,可提升真實肺癌臨床路徑決策,這種前瞻性多模組肺癌臨床數據人工智慧整合平臺,未來將可運用於其他類癌症,更有助於精準醫療AI產業蓬勃發展。

而醫學系胸腔醫學李岡遠教授研究團隊與國立清華大學動機工程劉承賢教授團隊共同開發的「器官晶片-三維細胞培養與藥物測試篩選的陣列平臺」,目前由北醫事業發展處全力支持,將成立新創公司,並遵循以病人為中心的主旨,為癌症病患提供更好的個人化精準治療,將研發成品推廣到全球。

此技術「仿生三維組織晶片」,就像是一個微型生物反應器,具備了循環系統、三維組織結構、特殊的藥物微流道,可測試微量級的癌症藥物,更能同時測試組合治療的效果。不僅能大幅縮短藥物篩選的時間,最重要的是可以在治療過程中替代病人做嘗試治療。透過個人化晶片的研發,除能節省醫療資源,更可降低嘗試治療中所產生的不適感,提供診斷、預防的資訊,能增加患者治療成功機率與降低死亡率。【右圖:科技部吳政忠部長(左2)頒發李岡遠教授(右2)研究團隊】

由醫學科技學院副院長潘秀玲教授帶領團隊成員:醫學科技學院皇甫維君副教授、新藥研發中心黃瀚立助理研究員、醫學科技學院博士後研究杜皇儒博士、趙敏吾博士,和臺大藥學系楊家榮教授共同合作「抗癌小分子新藥之臨床前開發與精準治療策略」,研發出開發新穎性口服小分子組蛋白去乙醯酶六抑制劑MPT0G211用於癌症的治療,此技術獲得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次世代治療方法轉譯計畫補助,預計2022年Q3申請美國與臺灣新藥臨床試驗(IND)。【左圖:科技部吳政忠部長(中)頒發潘秀玲教授(右)研究團隊】【右圖:潘秀玲副院長在「2021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與展出攤位合影】

此技術標的藥物與現今競爭品(Ricolinostat, ACY1215; Citarionostat, ACY241;由Celgene研發)相比具有較高的選擇性與敏感性。不僅在固態腫瘤(如腦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攝護腺癌)也於血液腫瘤(如白血病、淋巴癌及多發性骨髓瘤)動物模式中,單獨使用或合併療法都具有顯著的抗癌效果且未具明顯毒性。目前標的藥物已進入8國專利審查,其中臺灣專利與澳洲專利均已獲證,將有助於多國的技術推廣與合作。在未來布局除了推動標的藥物完成新藥申請進入臨床試驗之外,將專屬授權予衍生新創公司積極尋求技轉與合作機會,利用技術移轉和專利授權金等收入來創造未來新創公司之價值。【左圖:北醫3獲選團隊代表人在展出攤位前合影,左起李岡遠教授、陳震宇副校長、潘秀玲教授】

北醫大獲選技術團隊積極與外界單位合作,為北醫大獲得更多的研發能量及挹注額外的資源,創造更大的加值綜效。此外,積極推動技術轉譯加值、加速新創以橋接全球市場,創造產業價值,以落實產學研醫價值共創。(文/事業發展處)

分類: 前期, 前期:校園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