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李薰華助理教授學術分享:腦部疾病相關研究

醫學院李薰華助理教授先後在雙和醫院神經科服務長達11年的時間,為求學術領域更加精進,於2010年取得臺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所研究所博士,現為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助理教授,除了教學服務外,並積極地投入學術研究發展。專長為眩暈及平衡障礙,頭部外傷和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生物標誌物。

李醫師重要的研究主題有4部分,都是以腦部疾病為主:

1.輕度腦外傷:主要研究輕度腦外傷所造成的後遺症,包括ASIC3 polymorphism會造成平衡功能障礙,Apolipoprotein E Allele 4會造成睡眠障礙,及針灸對於輕度腦外傷功能的恢復。

2.臨床的研究:著重於眩暈和平衡功能障礙,與雙和醫院眩暈及神經科團隊一起發表了多篇眩暈及平衡相關的研究,並受邀至倫敦的Fronteirs Meeting發表。更參與並推廣雙和醫院特設成立「眩暈及平衡障礙中心」,同時研究老年人平衡障礙對後續失智的影響,及超音波對於頭暈、後循環中風風險的預測。【右圖:醫學院醫學系李薰華助理教授】

3.偏頭痛和rs2651899 Polymorphism in the Positive Regulatory Domain 16和Common Migraine Subtypes的Meta-analysis的研究。

4.惡性腦瘤的分子機轉:目前透過TCGA等資料庫用大數據的方法,找到一些生物標誌物(biomarker),且運用基礎實驗的方法去驗證是否會影響神經膠母細胞瘤(GBM)的預後。目前已發表組蛋白H2AFJ可以調控TMZ抗性的GBM,並且為一個可以預測預後的biomarker。後續將研究組蛋白脫乙醯酶類(HDAC)這個藥物是不是可以target在H2AFJ上,及找到更多有效的biomarker,進而達到治療TMZ抗性GBM的作用。

另外與整個研究團隊,利用類似的方法,研究不同腫瘤的分子機制,提供臨床醫師對於試驗結果較為客觀的解讀,預期將對於臨床治療藥物選擇之判斷帶來希望。(文/研究發展處)

分類: 前期, 前期:學術分享。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