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附醫兒童腫瘤中心以精準、創新,追求最高治癒率

小P是一位1歲多的小男孩,平時活潑可愛,十分好動。最近爸媽覺得他精神活力下降、嘴唇與膚色有些蒼白,有天晚上竟然發燒了。趕緊帶到醫院急診,經醫師檢查發現多處淋巴結明顯,且肚子脹脹的、有脾臟腫大,抽血檢驗發現白血球上升、血紅素下降,而且從血液抹片中看到許多不成熟的「淋巴母細胞」。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臺灣每年約有500多位兒童罹患癌症,包括白血病、淋巴瘤、組織球增生症等血液腫瘤,以及腦瘤、生殖細胞瘤、肉瘤、神經母細胞瘤等實體腫瘤。其中,白血病又名血癌,源於身體的骨髓或胸腺等造血系統,因部分造血細胞發生突變,產生大量不成熟的母細胞(又名芽細胞)循環在血液中,就像是在血液裡看到腫瘤細胞一樣,因此血癌等造血細胞突變增生的疾病,又被稱為「血液腫瘤」。【左圖:白血病童小P在團隊的悉心照顧下,順利完成維持期化療,回歸正常生活與學習】

在兒童血液腫瘤當中,最常見的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簡稱ALL),占所有兒癌的25%。其成因除了少數可能與唐氏症或TP53基因突變等腫瘤易感症候群有關,其餘九成以上的發病都是隨機、偶發的。兒童癌症經過適當診療,8成以上可以治癒,而且有很多方法可以緩解疾病與治療的不適。因此我們經常鼓勵病童家長,千萬不要有自責或埋怨的心情,只要靜下心來,幫助孩子一起了解疾病與診療過程,勇敢接受標準治療,與醫療團隊一起努力戰勝疾病。

為照顧癌症病童獨特的需求,本院兒童腫瘤中心打造專屬友善空間與環境,由國際級專家領軍,建立跨領域團隊,為罹患白血病、腦瘤及腫瘤的兒童及青少年,規劃最佳治療方案。結合兒童神經外科、小兒外科、放射腫瘤科、影像與病理科,為罹患腦瘤及腫瘤的病童提供尖端診療服務,如3T-MRI高階磁振造影、分子病理診斷、立體定位腦瘤手術、螺旋刀放療及今年即將啟用的質子放療等。透過多專科團隊會議,討論最合適的治療順序、追蹤治療進度。

近年來醫藥進步,在全民健保與兒癌基金會的共同支持下,已有多種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納入標準療法,可望繼續提升治療成績。對於復發或難治性腫瘤個案,則與分子腫瘤團隊,討論精準醫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的可能性。此外,透過轉譯研究與臨床試驗,持續為病患開發新治療、追求新希望。

兒童腫瘤中心未來即將在蔡萬才癌症大樓的2樓,設置兒童友善的門診專區,讓病童在宛如可愛森林的候診區與門診治療空間,從探索互動遊戲中完成每一次回診與治療。住院照護團隊則在7A兒童病房,打造友善空間與創造性藝術治療活動,讓家長與病童全心投入治療,實現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全社區照護。同時,社工師評估家庭資源與補助需求,復健醫學團隊結合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專業,促進病童的復原歷程,陪伴病童與家庭,共同走過診斷、治療、追蹤、康復的歷程。【右圖:音樂治療結合藝術治療,透過親子創作一起提升內在療癒的力量】

後記:經過骨髓檢查及多項實驗室檢驗後,小P確診為「前驅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經過5週的引導期化療,血液中的母細胞順利消失、進入緩解期。在幾個月密集的鞏固期與再引導期住院治療後,再也檢查不出殘留癌細胞,隨後在門診定期回診,順利完成2年多的維持期治療,同時開始上幼稚園,與同儕一起學習探索。在治療滿5年後,小P開始接受每年定期的「康復者長期追蹤」照護服務,經檢查確認沒有治療相關的延遲效應產生,外觀與身體狀況皆與一般兒童沒有明顯差異,即將進入國中就讀。(文/北醫附醫)【左圖:北醫附醫兒童腫瘤中心跨領域團隊合影】

分類: 前期, 前期:附屬醫院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