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附醫施俊明院長再創北醫光榮

「我跟附醫是一起成長的」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施俊明院長如是說,他在北醫體系深耕25年,由臨床醫療跨足醫務管理,一路隨著醫院由2棟醫療大樓發展至4棟醫療大樓,深諳附醫優勢並寄予厚望。甫於2023年4月接下院長一職的他,將帶領全院挑戰首次醫學中心評鑑,同時也將積極精進急重難罕的核心醫療能力,以優質的醫療打造病人信賴的醫院,以卓越的醫療品牌,讓北醫人同感光榮。

說是與北醫附醫一起成長,絲毫不為過。施院長於1988年底至附醫時,心導管室甫開幕,內科部主治醫師才14人,身為心臟內科第4位主治醫師,30歲出頭的他儘管已經嶄露頭角,但當他告知病人須接受心導管手術,病人常是二話不說馬上轉院;施院長很清楚,「當時的我很年輕,沒什麼說服力」。

彼時的附醫亦是如此。曾任醫務秘書的施院長回憶,醫院一開始準備評鑑,連資料夾都沒有,只能從頭開始,採買資料夾、貼上條文號,忙到評鑑前索性睡在剛蓋好的第三醫療大樓。在歷任院長帶領下,附醫積極發展醫療特色,精進醫療品質,4度通過美國JCI評鑑、2次AAHRPP認證及各式評鑑,施院長參與其中、無役不與,9,000個日子的日積月累,與附醫一起由年輕到成熟,由青澀到穩健,革命情感油然而生。【右圖:北醫附醫施俊明院長】

北醫附醫今年邁入第47年,近半世紀成長茁壯的除了醫療實力還有團隊士氣與企圖心,施院長透露,早在附醫決定爭取醫學中心(醫中)之前,院內幾個夥伴就已立下醫中的目標。如今接下院長職務,回首來時路,他強調附醫的願景始終沒變,亦即成為「國際一流的大學醫學中心」。

以醫中為目標,首先就須以醫中的角度自我檢視,他心目中的醫院「急重難罕的核心醫療能力要強」,而這也是附醫一直以來精進努力的方向;當年只能看著病人轉院,如今附醫已是他院急重症病人轉院的首選之一。加上近年大力推動5全照護,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全社區的跨團隊照護,優質的醫療能力及專業的醫療品質,兩大要素相輔相成,盼能成為病人信賴的醫院。

作為臺北醫學大學第一家附屬醫院,施院長表示,北醫大研發創新的能量是附醫的後盾也是優勢,藉由研發創新發展尖端醫療,應用於醫療現場,帶動臨床照護的精進。更難能可貴的是,附醫許多同仁願意嘗試,也勇於挑戰,以此特質運用於核心醫療能力的提升,也是醫院育才、攬才、留才的重點目標。

面對即將到來的醫中評鑑,施院長強調,附醫努力多年,已具備醫中的水準與能力,將在北醫大的帶領下,全力爭取通過醫中評鑑,同時持續深耕醫療特色,精進教學培育並深化研發創新,建構安全永續的醫院,讓附醫更優質、更值得病家信賴,也更值得大家以北醫為榮。

施俊明院長是跟著兄姐的腳步踏入醫學院,儘管如此,他和許多青澀學子一樣,曾經迷惘也幾度徬徨,直到聽了一場演講,才終於下定決心。對人與生命的關懷讓他選擇以醫師為職,一次次生死關頭的拚搏,更讓他堅定「尊重生命,不輕易放棄」的信念。如今回想起那場演講,施院長一如初衷,感念至今。【左圖:1999年心臟內科發表末期心衰竭病患救心新法,右1為施俊明院長】

談起習醫緣由,施院長透露,高中時的性向測驗即偏向生物學門,而姐姐、哥哥也先後念了醫學院,一切自然而然。幽默的他打趣說,醫學書籍很貴,他念醫可以省下買書的錢,還可以跟著兄姐的筆記唸,兩人都有畫線的部分代表最重要。

雖然考上醫學院還是猶豫是否當醫生,直到聽了一名前輩提及,「如果對人、對生命、對社會有關懷、有興趣,那就應該當醫生」,一場演講讓施院長於大二時確定了自己的目標。

專攻心臟內科的施院長,行醫生涯時常面臨病人生死交關。曾有一名90多歲的奶奶因心臟衰竭、胸痛於其他醫學中心及附醫之間反覆住院,心導管的治療可能是唯一機會。由於侵入性治療困難度很高且有極高的風險,在團隊與家人的會議中傾向不做;但結束後負責照顧病人的兒子仍不願離去,開口問「施醫師,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再次與家屬達成共識後,施院長特地挑了星期六為奶奶做心導管治療,也請外科團隊待命,經過4個小時的努力,血管真的打通了,「那真的是非常困難的一次」。奶奶出院後第一次回診,施院長正納悶,診間門打開了怎麼沒人進來,只見原本以輪椅代步的奶奶一步步緩緩走進診間,開心地對他說「施醫師,我現在很好而且可以走進來看你了」。

奶奶的短短一段路,大大振奮了整個醫療團隊,直到現在,施院長還記得奶奶滿臉的笑意,而後也得知,奶奶過了幾年有品質的生活,「身為一名醫生,那就值得了」。(文/北醫附醫)【下圖:施俊明院長(左5)接任北醫附醫第14任院長,帶領醫院全力爭取通過醫中評鑑】

分類: 前期, 前期:附屬醫院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