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將至,炎熱的陽光和蔚藍的大海讓人們感受沙灘上的熱情與歡樂。但要小心夏天的高溫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傷害。熱傷害的嚴重程度在初期可能並不明顯,但其死亡率和危害與核心溫度升高的持續時間直接相關。
熱傷害又區分熱痙攣(Heat Cramps)、熱衰竭(Heat Exhaustion)、熱中暑(Heat Stroke)。「熱痙攣」或更明確定義為運動相關之肌肉抽筋(Exercise-Associated Muscle Cramp, EAMC),經常發生於高強度的運動。運動時需適度地補充電解質及水分,運動前及運動後正確的伸展,保持循序漸進的運動訓練。【左圖:雙和醫院腎臟內科林冠宏醫師】
「熱衰竭」是因為劇烈的體育鍛煉和高熱環境,導致無法維持足夠心輸出量(指每分鐘心室輸出的血量)。此時運動員明顯地無法繼續運動,核心體溫通常為攝氏38.3~40度之間,沒有明顯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可能會心跳快、低血壓、虛脫、頭痛、步態不穩、抽筯、大量出汗、臉色蒼白、皮膚出現熱疹感覺(Prickly Heat Sensation)。
「熱中暑」發生於暴露高溫環境後,核心體溫上升至大於攝氏40度並伴有中樞神經功能障礙。典型的熱中暑經常出現無汗症,表示身體喪失維持體溫調節的能力。熱中暑分成「經典非勞力性中暑」(Classic/non-Exertional Heat Stroke)及「勞力性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兩類。經典非勞力性中暑常見於孩童或年長老人暴露於高溫環境中;勞力性中暑易發生於環境溫度高及濕度高時,同時進行劇烈運動,常見於運動員及軍隊。
夏日活動時,我們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他人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參考氣候預估資訊,遇高溫來襲時,避免或減少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陽光直射處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至於室內活動,亦應注意室內通風、使用調溫設備。並切勿獨留小孩或老人於車內。(文/林冠宏,雙和醫院腎臟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