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2024年3月26日舉行「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家屬們在莊嚴的會場緬懷家人,值得一提的是,當初適逢疫情期間,捐贈大體難度提高,程序更繁雜,但在家屬堅持及醫護人員的協助下,終成全老師們的遺願。
因病逝世的涂成璜老師,因為戰爭報考黃埔軍校,對於自己的身後事,原本執意選擇相對簡單的海葬,但在得知大體捐贈的資訊後,立刻放棄海葬,果斷簽署同意書,而且為了能夠捐贈大體,在罹患攝護腺癌後拒絕治療,只因為擔心治療會影響捐贈資格,這份心意令人動容。【上圖:本校學生社團杏聲合唱團獻唱,以緬懷英靈】
祖籍河南省的何畏然老師,享年102歲,同時也是這次年紀最長的無語良師,在1949年隨軍遷臺後落地生根,一生廉正清明,因為戰爭被迫放棄學業,因此很喜歡學習,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當初在得知兒子、媳婦簽署捐贈大體同意書後,立刻偕同妻子一起響應,而妻子走在前頭,他及子孫因為參與北醫大辦理大體老師捐贈、追思的一切程序後,深受感動,也因此都決定將自己托付給北醫大,並期許學生們在未來都能保持初衷,行醫濟世。
曾是唱片製作人的華海鶴老師,也是疫情期間第一位捐贈大體到北醫的老師,家人回憶,他能言善道,幽默風趣,當年一手發掘、培養歌星包偉銘,是華老師引以為傲的成就之一,而且富有正義感的他,同時也是位環保鬥士,當年電線杆、電箱小廣告猖獗,他會騎著自行車一張一張的撕掉。【左圖:學生手捧「點點心燈」邀請家屬上臺接受北醫師生致意】【右圖:學生向家屬獻花表達感謝】
擔任過里長、義消的莊國友老師,退休後也常在宗廟擔任志工,一生熱心服務,決定捐出自己也是抱持希望助人的心態,也因此,當初因為疫情等原因從慈濟、長庚輾轉到北醫大,家屬們也期盼莊老師的熱忱能藉此傳承,精神永在。兒時家境清寒的李清課老師,在刻苦堅持求學後如願考取臺大商學系,自我要求嚴格、有紀律,每2個月固定捐血一次是長年維持的習慣,在人生的最後,李老師本著大愛,希望透過捐出自己能為醫學有所貢獻,協助學生們成為好醫生。【上圖:吳麥斯校長(左圖前排左)頒贈水晶紀念座予大體老師的家屬,校院長官到場追思無語良師(右圖)】
而原本出生於大陸四川大家族的譚宗鳳老師,因為愛情在臺灣落地生根,從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小姐到一身好廚藝,打理著小家庭,身為虔誠的基督徒,譚老師常將感恩知足掛嘴邊,同時以行動展現大愛。長期擔任志工的杜豫芳大體老師,一向熱心助人,也是許多人的心靈導師,時常以樂觀的心態引導親友解決難題,杜老師曾說:「身體只是皮囊,若有被需要的價值,她願意分享。」
幼年因為高燒導致智力受損的廖金生老師,個性敦厚善良,喜歡搭著公車到處逛,再回家與家人開心的分享所見所聞;另一名大體老師陳清福,人生最後幾年在社福單位的協助下,努力工作換取三餐溫飽,在因病逝世後,家人希望讓生命有個完美的結束,決定回饋社會。
縱然萬般不捨,為了成全大體老師們的心願,家屬們選擇尊重,並在過程中感受到大體老師無私奉獻的愛,北醫大的師生們用心記錄、聆聽大體老師的生平,同時謹記老師及家屬們的期許,以虔誠的心與專業的態度面對生命,莊嚴感人的追思會場內,不僅有家屬及親友們的緬懷追思,還有北醫大師生們獻上的敬意,並將這些期許及思念深刻於心,以專業、認真的態度面對未來。(文/醫學院.秘書處)【上圖:大體老師家屬可參加佛教儀式(左圖)或基督教儀式(右圖)的追思儀式】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SDG3健康福祉、SDG17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