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營養學院攜手芝加哥大學團隊共同開發子宮肌瘤新興療法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夏詩閔特聘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子宮肌瘤權威Ayman Al-Hendy教授及Mohamed Ali教授合作,深入探討子宮肌瘤形成的關鍵機制,並提出新興治療標的,有望成為未來治療子宮肌瘤之嶄新方向。該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Redox Biology》,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簡稱IF值)10.7,並取得臺灣針對菸鹼醯胺治療子宮肌瘤的專利(發明第I830287號),進一步凸顯了研究成果的轉譯與臨床影響力。

子宮肌瘤是生育年齡婦女中常見的良性腫瘤,具有高盛行率,對女性健康及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其特徵包括過度的細胞增生、細胞外基質堆積及類幹細胞特性。研究團隊揭示,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代謝及其關鍵酵素菸鹼醯胺磷酸核糖基轉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NAMPT),對子宮肌瘤的進展具有重要影響。

研究團隊在人體子宮肌瘤組織中發現,NAMPT的表現量升高與細胞外基質堆積及幹細胞特徵的加強呈正相關性。進一步使用NAMPT抑制劑FK866與維生素B3 衍生物—菸鹼醯胺(Nicotinamide, NAM)進行測試,結果顯示這些抑制劑能顯著降低子宮肌瘤細胞活性,削弱其類幹細胞特性,並有效減少細胞外基質堆積。【右圖:保健營養學系夏詩閔特聘教授】

此研究不僅確認NAMPT和 NAD⁺代謝在子宮肌瘤發展中的核心角色,突顯NAMPT在精準醫療的潛力,為子宮肌瘤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並展現跨國合作在揭示複雜疾病機制及探索創新治療策略中的重大價值,開啟子宮肌瘤的研究與治療新篇章。(文/營養學院)【下圖:NAMPT在子宮肌瘤組織中的生化機制】

分類: 前期:落實價值健康照護。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