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張淑英副校長:友善校園與利他力

進修推廣處於2024年12月11~15日連續密集5天的第8屆企家班課程,涵蓋百工各業,講師精銳盡出,濃縮膠囊式的智慧結晶,堪稱是產官學的黃金寶山在北醫大傾巢而出。

琳瑯滿目的精實課程,不論是講企業領導,或是健康臺灣的挑戰與策略,或是基業長青的經營與高瞻遠矚,或是百年一見的低碳轉型商機,或是當今社會顯學的 AI與永續,所有講者的結語可以統整為必備的4種力量:永續力、創新力、解決力和利他力。【右圖:張淑英副校長(右)頒發聘書予趙國鈞先生(左)敦聘其擔任台灣臺北醫學大學企業家班協會理事】

這第4力利他力,恰可援引來解釋我們念茲在茲,想要力行實踐的「友善校園」。「友善」的文字在中華文化的歷史中,原來早已出現兩千年:西元一世紀的《漢書》,記載政治人物傅晏(他的女兒是漢哀帝的皇后)和息夫躬(為博士弟子,博覽經書)友好;三世紀時的《三國志・諸葛亮傳》寫「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提到諸葛亮早年隱居南陽時的志向,自比管仲、樂毅,與崔州平和徐庶(字元直,推薦諸葛亮給劉備)友好,他們推崇諸葛亮的品行和才華,認爲他是可靠真實的。到了8、9世紀的唐朝,被封為「元白體」的詩人元稹和白居易,兩人友善誼深,常相唱和。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詩啟》寫出「稹與同門生白居易友善。」清朝的詩人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也描述「公與文光祿太青友善」,主要是指王季木和文天瑞兩位詩人,彼此交好,連詩作都齊名。

上述這些歷史典故說明了友善則共榮共好的關係,也就是「利他」的力量。利他(altruism)來自法文altruisme(古字是altrui),其意是「即便讓自身不便,也極力設想讓他人好」。歲末校內各種計劃盤點,為來年擘劃更好的遠景時,發現過去各單位克盡己責,執行力幾乎全部達陣,而有未盡完善之處者,恆常出現在利他力的不足,以至於造成連結上的缺口。若未來醫療體系發展的新趨勢不再是細分科別的時代,而是整體醫院以AI為主控的自動、擴增和加速的型態,學校的行政與學術也必然不是「六處」興旺或「十八羅漢」各自練拳安身立命的發展,而是像美麗的花紋編織,環環相扣,舒適柔軟但堅韌耐用,保暖且美觀。

北醫大在知能與人才培訓的課程,和各種幸福企業的規劃上相當完備,若能在利他力的群策群力上合作,願景不僅可期,可求至善奪鏢。【下圖:臺北醫學大學2024全球生醫健康企業家班師生合影】

分類: 前期:建立人才友善校園論壇。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