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醫學院黃朝慶講座教授獲選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113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該獎項為鼓勵特約研究人員投入長期性、前瞻性的研究,以帶動我國科技之發展,加速提升我國之科技水準及國際學術地位。
醫學院黃朝慶講座教授,曾任北醫大醫學院院長、副校長,更曾獲《商業週刊》票選為百大良醫,擔任醫學院院長5年期間,改造醫學院、帶動全校科研,發掘整合一校三院人才;時任副校長期間,更積極推動科技部計畫撰寫輔導,提高個人型與整合型計畫申請數與通過率,親自主持「神經醫學研究中心」與「人工智慧醫療研究中心」,並領軍研究團隊獲得科技部「醫療影像之巨量資料建立與應用研究專案計畫」3年,補助金額逾8,400萬元。此次榮獲國科會113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實至名歸。本刊特邀他分享心情。(編按)
從住院醫師開始一直到現在,對加護病房中的幼兒腦部重症醫學很感興趣地投入。
我何其有幸主導了2篇、參與了1篇在臨床頂尖《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原著發表。除了1篇研究腸病毒71型流行感染對幼兒產生特殊的腦病變,以及其對應腦幹侵犯部位外,其他2篇都是研究新生兒腦傷:
1.足月兒,出生後6小時內磁振氫光譜儀分析出尿液中特定的代謝物,與缺氧腦病變和神經後遣症的發生高度相關。
2.早產兒,透過臺灣多中心雙盲臨床試驗發現(葉純甫教授主導),為了預防或改善慢性肺病變的產生,住院中給予高劑量的類固醇,在學齡期的長期追蹤,發現對神經發展和認知有明顯的負面影響。【右圖:北醫大醫學院黃朝慶講座教授】
我們在新生兒腦傷的研究上,除了有多篇「Top Ranking」的文章發表外,其中10篇文章被新生兒神經醫學的教科書引用,2025 6th edition,《Volpe’s Neurology of the Newborn》。
透過連續25年的縱線長期追蹤,近年來我們在極端早產兒的研究探討軸線包括:
1.醫療的進步對不同懷孕週數早產兒神經認知預後的趨勢改變。
2.相較於足月兒,早產兒的神經發展障礙(腦性麻痺、熱性痙攣、癲癇、弱智、聽障和自閉症)有高發生率,且各有不同新生兒期的危險曝露因子。
3.特定的發炎性訊息路線會對不成熟腦中作為生命共同體的「神經-血管-微小膠質細胞」產生傷害。
4.幼兒的發展軌跡,加上新生兒期的特定不良曝露,可預測學齡期自閉症及智能低下的發生。
5.新生兒加護病房中種種不同不良曝露的軌跡,均「殊途同歸」地影響早產兒日後腦神經發展障礙,而提出「X-Brain Axis Disorder of Prematurity」的新觀念 ,以為重症醫療上的依據。
這些研究過程所累積標註過的多維軌跡大數據,可形成「第二個大腦」,除了培養有志於早產兒醫療的年輕醫師,用來驗證假說性的研究外,我們團隊也一起邁向以持續加值的優質大數據中心,來驅動優化早產兒預後的重症醫療「Data-Driven Center for Better Critical Care and Outcomes in Preterm infants」。【下圖:早產兒不同的預後面貌】
●黃朝慶講座教授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