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臺灣簡稱「肺阻塞」)是一種大部分病程不可逆,但可以預防和治療的肺部疾病。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資訊顯示,逾4成的民眾不認識肺阻塞,也將近有5成的民眾持續出現至少3週的「咳、痰、喘」等疑似肺阻塞症狀也不知道要尋求醫療協助。
這種疾病可由多種原因引發,在已開發國家中,以吸菸為主要成因;而在開發中國家,則以吸入環境中的有害氣體為主。這些吸入性傷害會導致呼吸道及肺部的發炎反應,進而使呼吸道變窄。在大呼吸道中,這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在小呼吸道,則以纖維化為主要表現;而在肺泡,由於結構破壞,形成肺氣腫,進一步降低肺部支撐小呼吸道的彈性,使阻塞情況更為嚴重。
我們每天都重覆著上萬次的呼吸,維持吸入氧氣,並吐出二氧化碳。雙和醫院胸腔內科陳冠元醫師指出,呼吸道是一條中空的通暢管路,使氣體可以進出,維持氧氣進,二氧化碳出的生理運作。然而,如前述當呼吸道阻塞,使得氣體無法通暢的進出肺部時,造成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往往會出現氣喘、胸悶、咳嗽等症狀,隨著阻塞嚴重程度越發嚴重,甚至連休息狀態都會覺得呼吸不順。【左圖:雙和醫院胸腔內科陳冠元醫師】
除了呼吸道及肺部本身發炎的影響,一旦發生肺阻塞,亦會引發全身性發炎,臨床上則伴隨著共病效應,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讓生活品質更差,壽命縮短。因此,早期診斷是我們民眾需要特別關注的健康問題。醫師會使用肺量計來檢查患者的肺功能,需要患者配合大口吸氣、全力吐氣。如果檢查顯示呼氣氣流受阻,這就是肺阻塞的主要特徵之一,也是評估病情嚴重度的重要指標。
一旦診斷肺阻塞後,其病程需特別注意患者若病情突然惡化(如呼吸困難、咳嗽、痰量增加)時,臨床上稱為急性惡化。患者可能會頻繁住院。根據研究,肺阻塞患者在首次急性惡化並住院後,住院期間的死亡率約為4%;若病人因呼吸窘迫需要入住加護病房,死亡率會上升至10%。如果使用呼吸器,死亡風險則達到8.3%。即使順利出院,住院期間使用的類固醇藥物雖能迅速改善症狀,但也可能帶來嚴重的副作用,如肌肉萎縮,甚至加重失能。
急性惡化不僅會立即影響患者的症狀和肺功能,還會帶來長期影響,包括:加速肺功能的惡化、降低生活品質、增加醫療和社會成本、顯著提高死亡率,特別是需要住院的患者。
陳冠元醫師說,有位56歲的男性患者,7年前因急性呼吸困難住院,經詳細詢問病史,發現他近期在工作上逐漸感覺吃力,尤其是作為送貨員的工作經常需要爬樓梯,讓他愈加感覺體力不支,經過更進一步檢查與風險評估,確診他患有肺阻塞,立即讓他開始藥物治療,包括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來減輕症狀,並根據病情給予抗發炎藥物及呼吸治療。
期間患者在藥物治療下,同時給予戒菸與非藥物治療的肺復原建議,但因病人尚屬年輕有工作需求及壓力,並未如實戒菸及配合肺復原治療。隨著病情惡化,最後不得不考慮進行較侵入式的氣囊切除手術。術後他的呼吸狀況雖有顯著改善,但他依舊改不掉抽菸的習慣,症狀及肺功能再度惡化,即使在長期氧氣治療及非侵襲性陽壓呼吸器支持下,也無法維持往日的工作能力,所以便為他申請肺移植手術。今年,他相當幸運的獲得肺部捐贈,成功完成肺移植手術,移植後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因此,早期診斷肺阻塞並接受醫師安排的吸入型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肺復原治療),以及定期回診,對於病情管理非常重要。特別是在肺復原部分,可以從居家即可自行訓練的呼吸技巧開始,比如,噘嘴呼吸法(透過鼻子吸氣,嘴巴圓唇吐氣),可延緩氣道塌陷,能有效緩解症狀。另外,對於穩定期及急性後期的肺阻塞患者,肺復原亦是一項有效的介入措施,能顯著改善生活品質,降低急性惡化的風險,並延長住院間隔時間。
陳冠元醫師特別提到,為了能提早診斷及避免不可逆的病程進展,雙和醫院提供免費簡易肺功能篩檢服務給18歲以上,且有意願多了解自己健康狀況之民眾,只要您有經常覺得喘、經常咳嗽、經常有痰,建議及早進行肺部健康篩檢。如有任何疑問或需要進一步諮詢,歡迎至雙和醫院胸腔內科就診,由專業醫師提供完整的診斷與建議。(文/雙和醫院)【下圖: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