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公衛學院陳怡樺院長:雙語、科技與人文關懷,打造全球移動力的公衛人才

隨著氣候變遷、全球化與數位轉型等趨勢持續發展,公共衛生專業在不同領域中也不斷面臨新的挑戰與轉變。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人文關懷、科技應用與國際移動力為核心,致力於培養具備跨領域能力與國際視野的公共衛生人才,為健康促進與永續發展持續注入專業力量。

█以跨域學程深化專業與國際力
公共衛生學院根據產官學發展趨勢與學生學習需求,設計一系列結合科技與永續的創新課程,定期舉辦國際研討會、論壇演講及工作坊課程,邀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講授數據科學、健康科技與AI應用、永續發展等議題,幫助學生掌握未來公共衛生所需的科技素養與應變能力。

在跨領域學習方面,學院規劃多個學程以強化學生專業知能與證照應考準備,包括配合公衛師及甲、乙級職業衛生證照的「公共衛生學分學程」與「職業衛生管理微學程」;培養大數據分析能力與取得SAS認證的「資料分析科學微學程」;提升國際視野與健康政策理解的「全球衛生微學程」。【左圖:公共衛生學院陳怡樺院長】

此外,為回應社會對重大健康議題的關注,學院亦開設「環境污染物分析微學程」及「環境永續專業特色微學程」,全面提升學生在健康傳播、環境永續及公共衛生實務上的能力,強化就業競爭力並拓展國際升學與發展機會。

█整合理論與實作,強化問題導向學習
為強化學生將課業知識有效轉化為實務能力,以「問題與實務導向」教學模式,結合USR及實習相關課程,引導學生深入社區或透過公私立衛生及環保機構,參與預防醫學與衛生教育工作,將公共衛生專業知能應用於在地基層衛生服務中。

在環境永續應用部分,帶領學生實地進行如公共飲水站與基隆河河水等環境樣本的調查與分析,實踐理論與實務整合,並鼓勵學生參與流行病學調查團隊,深入偏鄉進行衛教推廣、健康檢查、環境衛生改善與學術調查,將公共衛生概念帶入社區課程教案中,學習如何找出社區健康議題並能設計解方來解決問題,促進地方永續發展。

除了本國社區參與之外,學生亦可加入「飛洋國際服務團」,前往柬埔寨進行衛教宣導與洗手臺改建工程,實際落實衛生防疫,透過這類國際服務行動,不僅實踐人道關懷精神,更拓展學生的全球視野,展現青年學子實踐社會責任的熱忱與行動力。

█強化雙語教學與文化素養,培育全球公衛領袖
為響應教育部「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學院積極推動課程國際化,不僅將部分課程轉型為全英語授課(EMI),也規劃多元的英文課程與跨文化學習機會,例如:國際共授課程、英語簡報及論文寫作工作坊等,強化學生在課程外的專業英語能力與全球競爭力。

在課外學習方面,定期辦理專題演講與論壇,邀請海內外學者與專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並透過節慶活動、文化交流等形式,緊密連結本地生與外籍生之交流互動,提升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營造在地國際化的氛圍環境。

此外,盟校短期課程、學海築夢計畫、海外短期見實習與飛洋國際服務團等機會,學生得以在異質文化場域中學習,增進其跨文化溝通與國際視野,進而邁向具全球素養的公共衛生人才之路。

█數位轉型下的公共衛生:AI應用與人才培育新趨勢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在健康治理與資料分析領域迅速發展,公共衛生專業人員不應僅停留在技術使用層面,更應積極參與AI工具的設計與應用,成為連結科技與預防醫學實務的關鍵橋樑。唯有將AI技術緊密貼合政策制定與社區健康推動的核心需求,才能有效提升決策效率與健康介入的精準度,並深化「以人為本」的健康促進價值。

AI在公共衛生的應用涵蓋疾病與健康風險預測、疫情監控、資源配置、健康不平等分析,以及健康行為分析、慢性病管理、環境健康監測、健康政策評估等多重面向。透過整合各類健康數據資料和機器學習演算法,能協助識別高風險族群、預測疾病爆發趨勢,並優化健康資源的分配與使用效率。

以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為例,AI大幅協助疫情控制,透過分析傳播趨勢與熱點,為政府決策提供有力支持,優化防疫措施部署,於疫情期間確保有限醫療資源在疫情高峰期得以合理分配,減輕醫療系統壓力,使臺灣的防疫成效獲得國際肯定。數據分析與AI應用能力是未來公共衛生人才的重要核心素養,並應積極推動教育與實務中的跨領域合作,才能在數位轉型浪潮中持續發揮不可取代的關鍵角色。

公衛學院以雙語教育、跨領域融合與國際合作為核心方向,持續拓展多元學習管道與國際交流機會,並導入數位科技,應用實證科學落實精準預防與介入,協助學生提升應對全球健康挑戰的能力;並在學習與實踐中培養解決問題的技巧,致力於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與人文關懷的公共衛生人才。

分類: 培育新世代人才。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