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引領智慧醫療、神經調控擘劃未來,臺北神經醫學中心舉辦兩場前瞻領域研討會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TNI)於2025年7月5、6日盛大舉辦兩場專業研討會,分別聚焦「人工智慧(AI)應用於神經醫學」與「神經調控」兩大前瞻領域,吸引國內外專家學者踴躍參與,為智慧醫療與神經醫學的發展注入全新動能。

█AI應用於醫學專科研討會:探討人工智慧驅動醫療未來新契機
7月5日舉辦的「AI for Neuroscience Symposium」匯聚產學研各界專家,共同深入探討人工智慧在醫學多元專科的創新應用與發展趨勢。會中強調,AI的爆炸性成長基於電腦運算、感應器、網路、先進材料與製造、機器人、電池及能源儲存、虛擬實境、三維列印、生物科技與健康科技等多項核心技術的集大成。


自1956年AI在Dartmouth會議提出以來,電腦運算力每2年倍增,全球資料量亦持續雙倍成長,且人工智能訓練費用在近5年內降低了高達99.5%。伴隨龐大的研發資金投入與年輕快速行動的人工智能世代,未來職場將區分為完全應用AI者與被淘汰者的二元局面。預計2029年AI能力將達成人類同等水準,2025年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預言AI已達人類智慧,2030年更將超越人類智能。【上圖:北醫大陳瑞杰董事長(左圖)及臺北神經醫學中心蔣永孝院長(右圖)於開幕式中致辭】

2024年AI的IQ分數約101,GPT-03於2025年IQ測試達135,輝達(NVIDIA)預估8年內打造出效能提升至千倍的人工智能電腦。這些強大工具將免費向全球開放,驅動未來全面普及的AI應用。

目前,AI在閱讀理解、影像辨識、手寫辨識、語言認知及預測判斷等領域已展現與人類匹敵甚至超越的能力。2026年後,AI將在各專科廣泛普及。AI程式設計者能力排名也高速攀升,迅速從百萬名躍升至全球第50名。神經科學領域最新突破包括利用AI完成小飛蠅大腦連接網絡之全面圖譜,涵蓋139,255個神經細胞與5,450萬神經連接。當前已有超過50種機器人投入使用,無人計程車即為代表之一。【右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終身特聘教授林慶波教授分享】

AI在延長人類壽命的前瞻應用,特別是利用AI推動表觀遺傳學重編程(Epigenetic Reprogram),期望實現細胞功能年輕化與抗衰老。最新合作成果由史丹佛大學與Retro Biosciences團隊攜手完成,成功將靈長類皮膚、肌肉與肝臟細胞重新設定年齡且未生成癌細胞,顯示AI於抗衰醫學領域之巨大潛能。


本場研討會上午議程聚焦於AI在腦部研究及醫學影像分析的前沿應用,專題分享AI語言模型與神經醫學影像的最新進展。下午場展開腦部受傷恢復預測與神經外科手術AI輔助實務,特別邀請日本村山雄一(Yuichi Murayama)教授及石井雄道(Yudo Ishii)教授,介紹腦中風、腦下垂體與顱底腫瘤治療的國際最新進展,拓展與會者的國際視野及合作契機。【上圖:日本講師村山雄一教授(左圖)及石井雄道教授(右圖)分享情形】

此次研討會內容涵蓋AI於神經疾病診斷與治療的實務範疇,如嬰幼兒神經發育預測、膠質母細胞瘤預後建模及腦影像分析等,並闡述AI在臨床決策中提高精準治療的可能性。蔣永孝院長總結時強調,研討會內容豐富,成果卓著,期望未來持續辦理類似活動,助力更多醫療人員掌握AI最新技術,共同迎接智慧醫療嶄新時代。【下圖:7月5日舉辦的「AI for Neuroscience Symposium」研討會合影】

█TNI Neuromodulation研討會:開創個人化治療新紀元
7月6日的「TNI Neuromodulation研討會」則將目光投向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技術的最新發展。回顧過去,強調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其目標始終如一:為病患尋求最有效、最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本次研討會著重引進神經調控的嶄新觀念,並深入介紹疼痛控制治療的最新進展,期許這些尖端技術能迅速且有效地應用於臨床實踐,為病患帶來實質的益處。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蔣永孝院長說明神經調控(Neuromodulation)涵蓋了多種技術,包括藥物調節神經傳導物質(Chemical Neuromodulation)、經顱磁刺激(TMS)、直流電刺激(TDC)、深腦刺激(DBS)、脊髓及周邊神經刺激等,這些方法皆旨在改善因神經疾病或損傷導致的功能障礙。【右圖:臺北神經醫學中心蔣永孝院長進行分享】

他指出,神經調控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包含迷走神經刺激、聚焦超音波、光遺傳學(Optogenetics)、基因工程(如CRISPR)等新興手段,未來將持續探索最佳的刺激目標與治療時程,以提升病人神經功能。特別的是AI技術能協助快速整合過往臨床數據,找出最佳治療方案與新標靶,促進神經調控領域的創新發展。他期望本次會議能激發與會者更多想法,共同為神經醫學的進步努力,造福更多病患。

研討會期間,中心有幸邀請到多位重量級講者,針對各項熱門議題進行精采分享與深入討論。其中,來自韓國三星醫學中心的講者Jinyoung Youn透過現場連線,探討了影像導引與進階編程選項的最新進展。此外,多位國內專家學者也分別就神經動力學模型在侵入性與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治療的應用、神經震盪如何優化巴金森氏症的深部腦刺激治療、以及癲癇、神經性疼痛、TMS-EEG和非侵入性腦刺激在神經復健與神經精神疾病的臨床應用等議題,帶來了寶貴的見解與精闢分析。【左圖:多位國內專家學者也分別就神經動力學模型在侵入性與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治療的應用等進行分享】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衷心感謝每位講者無私的知識分享,感謝所有與會者熱情的參與及積極的互動,更再次向動作障礙學會表達最誠摯的謝意。TNI將持續致力於推動神經醫學領域的發展與交流,期許未來能舉辦更多元、更具影響力的研討會,為社會帶來更多正向的改變。(文/臺北神經醫學中心)【下圖:7月6日的「TNI Neuromodulation」研討會合影,感謝所有參與者的支持與貢獻】

分類: 創建未來數位生態系。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