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醫學科學院潘秀玲院長:佈局國際高階生醫人才資料庫「雙語力與產業語言力」

在全球化與生醫科技快速發展的浪潮下,人才培育已不再僅僅是學術訓練,而是國家競爭力與產業發展的核心。過去我們談到「雙語教育」,往往聚焦於英文能力;然而,放眼未來10年,真正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不只是語言的工具使用,而是能夠同時掌握「英文(EMI)與產業語言」的專業人才。換言之,除了能用英文與世界溝通之外,更能以產業的專業語彙,與跨國藥廠、醫療團隊及科研機構進行深度交流,才是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國際生醫領域的發展已呈現高度跨域整合的趨勢。人工智慧與醫療、精準醫學、再生醫學、生技與製藥、量子醫學等5大領域,正逐步交織成未來醫藥的核心主軸。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2030健康人力策略中明確指出,未來的人才不僅需具備專業知識,更必須能在國際化與跨學科的情境下,展現研究與產業實踐的能力。這也意味著,培育國際高階人才,必須從「雙語力」與「產業語言力」兩大核心出發,才能真正對接全球生醫產業鏈。

在教育端,EMI 的推動是關鍵基礎。透過全校型雙語計畫的落實,學生不僅能在課程中強化英文表達,更能在學習過程中自然習得跨國交流的能力。然而,若僅止於語言層次,仍不足以支撐未來的產業需求。因此,課程設計必須更進一步,將產業語言引入學習現場。例如,由國際藥廠與產業專家共同授課,結合臨床研究案例與產業實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直接接觸國際標準與專業術語,並熟悉臨床試驗、法規遵循與藥物研發流程。【左圖:醫學科學院潘秀玲院長】

此外,跨國交流與實習機會同樣不可或缺。學生若能透過交換計畫、海外研究專案與跨國實習進入國際場域,不僅能鍛鍊英文能力,更能實際應用產業語言,累積專業經驗與文化理解。這種經歷不只是語言學習的延伸,而是讓學生真正能以「雙語力」和「產業力」進行思考、研究與創造的過程。

為確保這樣的人才具備國際資格,教育亦需導入國際專業認證與政策接軌。例如,納入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ICH國際臨床試驗指引及相關產業標準,確保學生能直接銜接國際臨床試驗與新藥開發的需求。透過專業訓練與認證,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就業力,也能加速與全球產業的連結。

如同古人所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展望未來,培育具備EMI與產業語言融合能力的國際高階人才,不僅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是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這樣的人才將能在2030年以前,成為全球生醫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他們不只是學術研究的參與者,更是跨國溝通的橋樑、產業創新的實踐者,以及引領國家走向國際舞臺的重要關鍵。

總結而言,真正的「雙語教育」應當超越語言本身,而是將英文與產業語言結合,培養具備專業深度與國際廣度的新世代人才。唯有如此,北醫人才能在全球生醫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並持續輸出能與世界對話、與產業接軌的高階人才,為未來醫藥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分類: 培育新世代人才。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