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不一定頭痛,北醫附醫提醒您小心會暈的頭痛「前庭偏頭痛」

您是否曾突然頭暈、站不穩,甚至覺得整個房間都在旋轉?相信不少人都曾經歷暈眩,但對背後的原因卻常常霧裡看花,第一時間可能懷疑是中風、血壓有問題或太累,但有一種常被誤解的原因其實跟偏頭痛有關,亦即「前庭偏頭痛」,發作時未必出現典型頭痛,但卻讓人反覆經歷暈眩的折磨。

黃小姐是一位忙碌的上班族,近半年來反覆頭暈,有時腦袋悶悶,無精打采,有時走路搖搖晃晃,像踏在雲端,還有幾次突然天旋地轉,必須趕緊坐下休息。發病之初,曾到坊間耳鼻喉科就診,排除耳石症,也曾服用止暈劑、鎮定劑,但只能暫時緩解症狀,並未真正改善。某次黃小姐又出現頭暈,並合併噁心、怕光及單側頭痛,經人介紹至神經內科專科門診就醫,進一步了解其偏頭痛的症狀及家族史後,開立適合體質的偏頭痛藥物,服用藥物後不到1週,黃小姐主訴症狀明顯改善,天旋地轉的感覺幾乎消失,直呼整個人都輕鬆不少。【右圖:北醫附醫神經內科林俊甫醫師】

前庭偏頭痛是「會暈的頭痛」,不像一般頭痛單純「痛在頭上」,而是以頭暈、眩暈為主軸,有些患者根本不會頭痛,反而覺得身體在飄、走路發虛或環境在旋轉,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有時甚至1天都好不了。每個人發作的模式都不一樣,有時是先頭暈,有時是畏光怕聲音,有人只是覺得腦袋糊糊的,類似感冒前兆,而這些症狀容易和梅尼爾氏症或耳石症等其他耳疾混淆,需要時間診斷追蹤。

目前醫學認為,前庭偏頭痛和大腦處理「平衡訊息」的方式異常有關,可能是遺傳體質、環境、壓力、荷爾蒙變化等因素交互影響,使得腦部對感官刺激過度敏感。誘發因素多元,例如睡眠不足、精神壓力過大、飲食不規律、女性荷爾蒙變化(如月經),甚至某些特定食物或嗅覺刺激,如巧克力、紅酒或濃烈香水味,都可能成為引爆點。

許多前庭偏頭痛患者發病初期只能靠止暈藥暫時緩解,若要長期改善須從生活習慣調整;首先,建立穩定的作息,包括規律睡眠、避免熬夜、保持白天活動、適度運動,規律進食並避免可能的誘發食物以及透過放鬆訓練、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調適壓力。

若暈眩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可接受前庭復健訓練,例如走直線、轉動頭部配合視線目標等方式調整平衡感,有助於縮短恢復時間。雖然前庭偏頭痛不會直接造成永久性的腦損傷或失聰,但若曾反覆出現不明原因的暈眩、身體不穩、噁心想吐,並伴有偏頭痛相關症狀,就應該尋求診斷,尤其有偏頭痛病史或家族成員也有類似症狀者,更需注意。若在暈眩同時出現手腳無力、說話困難等現象,就可能不是前庭偏頭痛,而是中風警訊,應立即就醫。

一般人口中的「頭暈」是模糊的形容,問診時需釐清具體感覺,分辨可能的原因。有人突然覺得眼前一黑、快要昏倒,稱為「暈厥」;有人感覺腦袋悶悶、昏昏沉沉;也有人說自己走起路來不穩,好像踩在棉花;最典型為「眩暈」,彷彿天旋地轉或坐在船上。

常見的眩暈原因之一為「耳石脫落」,亦即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PPV),常於轉頭、起床或躺下時突然發作,通常持續幾10秒至幾分鐘。另一種病因為「梅尼爾氏症」,患者反覆發作暈眩,並同時感覺耳鳴、耳悶或者聽力變差。另外,若是感冒後突然暈眩發作,也可能是「前庭神經炎」,屬於內耳的病毒性感染。較為嚴重的則可能是腦中風,常見合併手腳無力、語言不清、臉歪嘴斜等神經學症狀,必須立即就醫。

若頭暈反覆發作,不妨仔細記錄症狀、情境,觀察是否與特定食物、睡眠、情緒有關,提供醫師更完整的資訊,有助於診斷與追蹤效果。(文/林俊甫,北醫附醫神經內科醫師)

分類: 鏈結未來健康產業。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