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品質日益受重視的當代,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114學年度展現卓越成果,榮獲9件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為校內通識教育注入豐沛能量與創新活力,充分展現北醫師生的努力與實力。
通識教育是大學培養全面素養的基石,除專業知識外,更著重跨領域思維、批判性思考與公民素養。北醫長年推動通識課程,致力讓學生在多元學科的薰陶中拓展視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此次獲得的9件計畫涵蓋通識、語言、人文藝術、體育等領域,內容包含數位教學創新、跨域課程設計、學習成效評估等。透過實證研究,這些計畫不僅深化課程內涵,也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展現北醫通識教育的持續創新力。
通識教育中心施聖文主任表示,這些計畫是師生共同努力的成果,代表北醫在教學創新與學習支持上取得突破。未來,中心將持續推動跨學群的教學,結合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培養兼具全球視野與人文關懷的人才。同時,各計畫也展現了北醫的多元面貌。例如,邱佳慧副教授以服務學習活化經典教育;張錫輝副教授與鄭年亨助理教授則探討AI時代經典教育與生成式對話機器人應用,推進人工智慧倫理素養;鍾雨純副教授聚焦運動習慣重構,融合行為改變策略;黃湘玲副教授則結合AI-TPACK與差異化教學,強化研究生簡報力。這些計畫不僅傳授知識,更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與團隊合作能力。【左圖:施聖文老師(右2)在教學場域與在地里民溝通】
未來,這些成果將持續整合至課程設計,推動全校資源共享與優化,進一步提升教學品質。通識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關鍵推手,正成為塑造學生成長的重要力量。本校在通識教育的表現,為校園注入多元活力。展望未來,北醫將持續以創新實踐推動教學改革,讓通識教育成為培育具批判思維、國際視野與社會責任感人才的重要平臺。(文/通識教育中心)【下圖:鄭年亨老師(立者)教學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