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我平常沒有吃很多甜的,怎麼會得糖尿病?」這是門診中最常聽見的疑問。其實,糖尿病的成因遠比大家想像的複雜,不是只有吃糖,而是與我們的生活習慣、遺傳體質、甚至年齡變化息息相關。
糖尿病的成因有8種以上的機轉,其中民眾常聽到的包括「胰島素分泌不足」與「胰島素阻抗」。胰島素是胰臟分泌的荷爾蒙,扮演人體中的「血糖調節員」,能夠降低血糖並促進能量儲存與利用。胰島素阻抗指的是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差,需要更多的胰島素才能達到相同的降血糖效果。即使身體已經開始對胰島素沒那麼敏感,我們稱為「胰島素阻抗」,只要你的胰臟還能努力製造很多胰島素,就能把血糖控制下來,維持正常血糖。
所以像是糖尿病前期的人,身體的胰島素濃度有時候甚至比正常人還高,因為胰臟正在拼命工作幫忙控制血糖。但久了之後,胰臟會累、會撐不住,一旦胰臟製造胰島素的能力變差,分泌的胰島素下降,血糖就會開始升高。
雙和醫院新陳代謝陳茝君醫師表示,其實許多民眾都誤以為被診斷得到糖尿病後,才代表身體、特別是胰臟功能開始出現問題。但事實上,在血糖從正常升高到糖尿病前期的階段時,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其實就已經損傷50%,等到進入糖尿病診斷階段,胰臟功能往往只剩下約20%~30%。
根據研究指出,糖尿病前期患者在5年內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大約介於9%~50%,前期時的糖化血色素越高,發展成糖尿病的風險越高。有些人可能會想:「我又還沒得糖尿病,應該不用太擔心吧?」但事實上,這個階段已經顯示身體的血糖調節機制出了問題。如果不即時介入處理,不僅有很高的機率會進一步變成糖尿病,還可能埋下心血管疾病、腎功能異常等風險。【左圖:雙和醫院新陳代謝科陳茝君醫師】
其實糖尿病的危險因子相當廣泛,只要符合2個條件,就建議篩檢。舉例來說,體重過重、BMI超過24、腰圍超過標準(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糖尿病家族史、曾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或正在服用降血壓藥者,都是危險因子。另外,三酸甘油酯濃度高於250 mg/dL(正常值為40~149 mg/dL),或曾經罹患妊娠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甚至只是日常缺乏運動,都可能提高日後罹病的風險。
這些風險條件其實相當常見,尤其是現代人普遍活動量不足、腰圍又逐年增加,加上年紀本身也是糖尿病(特別是第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子,許多原本看似健康的人,也早已悄悄踩進高危險區。陳茝君醫師建議,凡是有2個以上的風險因子,至少須前往醫院進行抽血檢查,定期追蹤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的變化,才能及早察覺、及早控制。(文/雙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