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媽媽不是夢,雙和醫院醫師分享備孕建議

懷孕本質上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過程,因為女性的卵子會隨年齡自然老化,數量與品質皆逐年下降,進而影響受精與著床機率。在現代社會,晚婚與晚育已成趨勢,女性生育年齡逐年上升。

政府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女性在2023年首次生產的平均年齡已達31.5歲,較過去24~25歲的初產年齡有明顯提高。晚育已成趨勢。隨著高齡產婦比例攀升,伴隨而來的生育困難、妊娠併發症也成為臨床挑戰;另外,根據美國生殖醫學會(ASRM)定義,若35歲以下女性在有規律無保護性行房的情況下,12個月內未能成功懷孕;或35歲以上女性經過6個月未孕,便應視為不孕症,建議及早接受檢查與介入,透過專業醫療的協助,讓備孕更加順利。

雙和醫院婦產科賴廷榮醫師指出,門診中不乏女性患者在35歲以上才意識到生育困難,久久未能成功懷孕,經檢查發現有子宮內膜下肌瘤、子宮腺肌症、輸卵管水腫,或是因免疫系統症狀,如抗磷脂症候群(APS)、紅斑性狼瘡(SLE)等導致胚胎著床失敗,或早期流產等情形,這些都需經過適當治療,搭配生殖技術協助才能有效改善,順利懷孕。【左圖:雙和醫院婦產科賴廷榮醫師】

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李苡萍醫師表示,免疫不孕症指的是身體免疫系統出現誤判,將把精子、卵子或胚胎當成外來入侵的物種加以攻擊,導致不容易懷孕,反覆著床失敗或者反覆流產。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就像身體的保全,會攻擊外來的入侵者。在懷孕過程中,胚胎對母體來說其實是半個外來者,因為有一半來自父親的基因,免疫系統對精子或胚胎產生排斥,例如抗精子抗體會攻擊精子,而胚胎著床排斥可能將胚胎視為外來物而排斥,容易造成著床失敗或早期流產。

當這個平衡機制出了問題,免疫系統可能會攻擊胚胎,導致著床失敗或早期流產。這就像原本應該張開雙臂歡迎的家,卻意外把門關上了。這種情況通常跟一些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SLE)、抗磷脂症候群(APS)或甲狀腺疾病等等有相關。其實,在許多找不到明確原因的不孕症當中,有大約1/5可能和免疫系統有相關,但可能症狀不一定明顯,診斷上也比較困難,所以常被忽略。

李苡萍醫師說,有位38歲的林小姐在日本接受了2次試管療程,胚胎品質都不錯,卻始終無法成功著床,回到臺灣後,接受進一步檢查的免疫檢查,發現狼瘡抗凝血素陽性,雖未到達抗磷脂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但已顯示出免疫系統的異常,經過討論後,李苡萍醫師讓她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與奎寧來調整免疫狀態,出乎意料的是,這次試管療程順利成功,讓她如願懷上寶寶。【右圖: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李苡萍醫師】

賴廷榮醫師指出,懷孕除年齡、時間因素外,環境與生活方式的影響也極為關鍵。現代人習慣外送飲食,熱食裝於塑膠容器或紙碗中,容易釋放塑化劑與塑膠微粒,干擾內分泌、傷害卵子與精子。即使使用紙盒,內層也常含塑膠淋膜,遇熱後同樣會釋出毒性物質。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合作研究發現,國人體內塑化劑濃度含量高於許多先進國家2~7倍。此外,空氣污染,像是PM2.5、重金屬暴露、長時間作息不正常與睡眠不足,皆會提高氧化壓力,損害卵巢與精子細胞。

另外,吸菸或是二手菸的危害也得小心,戒菸則是提升生殖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吸菸不僅會降低精蟲活動力,也會顯著影響卵子的染色體穩定性與胚胎發育潛能。在試管嬰兒療程中,可明顯觀察到吸菸者的懷孕成功率偏低。

在養卵與提升受孕力方面,飲食與運動同樣不可忽視。應以天然原型食物為主,避免高精緻澱粉攝取,以降低多囊性卵巢與妊娠糖尿病風險。雖然市面上有各類實證醫學證實可提升卵子品質的保健品,但醫學上更重視「不吃什麼」,意即「避免攝取有害物質」遠比「額外補充營養」來得重要。再者,定期運動則能促進骨盆腔血液循環,有助卵子與精子的成長與品質提升。

體重控制與壓力管理也是關鍵。過重會增加慢性發炎與胰島素阻抗,影響排卵與胚胎著床機率。健康瘦身與規律運動不僅改善整體代謝,也提升人工生殖治療的成功率。此外,還要儘早安排不孕檢查,及早發現並處理潛在問題;減少外送與塑膠容器使用,選擇天然原型食物;培養運動習慣,促進血流與卵巢功能;儘早戒菸,改善精卵品質與受孕率。(文/雙和醫院)

分類: 鏈結未來健康產業。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