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對於現代人來說已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無論通勤、運動、工作,去哪裡只要有耳機就不孤單,你可以沉浸在音樂世界、收聽Podcast、追劇或進行視訊通話,已經成了日常的一部分。雖然耳機本身沒有太大問題,但如果長時間配戴、方式不正確,就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傷害。
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陳俊天醫師表示,耳朵的外部我們稱作耳廓,位於頭部兩側,由軟骨支撐、皮膚覆蓋,主要功能是接收與集中聲音,並將聲音引導到外耳道。外耳道是一條長約2.5公分的細管,位於耳廓到耳膜的位置,能將聲音傳送到中耳,繼續後續的聽覺過程。
耳朵本身會分泌耳垢,這些耳垢通常經由外耳道自然排出,而配戴耳機時,耳垢可能被推入外耳道深處,長期下來容易造成阻塞,甚至影響聽力。此外,在潮濕或溫差大的環境中,密閉的外耳道也容易成為細菌或黴菌滋生的溫床,進而引發外耳道炎。【右圖: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陳俊天醫師】
此外,耳機應該要如何選擇,才能在耳機體驗與耳朵健康上取得平衡?以下分享耳罩式、耳塞式和入耳式這3種耳機的優缺點:
1.耳罩式耳機
優點:包覆整個耳廓、有效隔絕環境噪音、對耳膜的直接衝擊相對較小。
缺點:長時間配戴,造成耳朵周圍壓迫感,甚至引起悶熱或皮膚不適。
2.耳塞式耳機
優點:耳機輕巧、方便攜帶,不會完全密封外耳道,透氣性較好。
缺點:隔音效果有限,容易在嘈雜環境中將音量調高。
3.入耳式耳機
優點:耳機直接伸入外耳道,有效隔絕外界噪音,較低音量就能聽清楚細節。
缺點:聲源離耳膜近,音量過高會對聽力衝擊大,外耳道也容易增加耳垢堆積與細菌滋生的機會。
陳俊天醫師特別解釋,目前市面上多數降噪耳機採用的是主動降噪技術,先偵測外界噪音,並釋放出與噪音相反的聲波,兩者互相抵消,就像水波互相碰撞後消失,達到阻隔外界聲音的效果。例如:搭乘捷運時,耳機會偵測到車廂的低頻轟鳴聲,再發出對應的聲波來中和,讓耳朵感受到的噪音變小。【左圖:耳朵構造圖】
許多患者因為覺得聽到的聲音霧霧的、忽大忽小,或伴隨耳鳴而到耳鼻喉科求診。陳俊天醫師表示,診斷的第一步會先檢查耳朵外觀,使用耳鏡確認外耳道狀況;接著進行聽力檢查,以評估聽力程度。醫師及護理師也會透過與患者的對話,觀察是否存在聽力障礙,之後再依檢查結果安排合適的治療。
曾有名30歲左右的男性患者,耳朵經常發癢,還會流出濃稠分泌物並伴隨陣陣異味,因此前來本院耳鼻喉科就診,經陳俊天醫師問診後發現,他長時間配戴入耳式耳機,使外耳道長時間處於封閉、潮濕又悶熱的環境,導致細菌滋生,甚至出現黴菌感染與發炎。後續透過器械清潔外耳道,並搭配藥膏讓他回家使用,症狀才逐漸改善。如今,他已不再長時間戴耳機,每配戴約1小時就會讓耳朵好好休息。
不管選用哪種耳機,都有可能因長時間使用而形成壓迫,或是造成疼痛與發炎情況。陳俊天醫師建議,耳機在使用完畢後要記得清潔保養,將殘留在耳機上的耳垢擦拭乾淨。配戴耳機約1小時就應讓耳朵休息,若配戴時感到不適,要立即調整到自己覺得舒適的位置。音量控制同樣也很重要,可以利用3C產品設置分貝提醒功能,避免處在85~90分貝的環境超過1小時。最後,戲水過後或洗澡完後應讓耳朵自然風乾,保持外耳道乾燥,才能降低感染風險。(文/雙和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