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附醫數位創新於Medical Taiwan醫療展中大顯身手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積極與科技大廠合作,推出零接觸式防疫設備,並於2020年10月15日至17日在臺北南港展覽2館登場的「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中,展出: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健康醫療區塊鏈、遠距健康照護、醫療影像AI應用等4大數位醫療主題,帶領民眾體驗智慧醫療生活圈。

北醫附醫陳瑞杰院長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帶動無接觸服務的必要性,而這正是醫療院所數位轉型的最好時機,而數位轉型即是數位創新。北醫附醫從防疫出發,運用無接觸服務的概念,推出一系列科技防疫設備,以降低人員接觸、提升醫療效率為出發點,打造全方位科技防疫環境。

■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

首度亮相的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CIS Kiosk)整合實名制管理、AI影像辨識、雲端數據平臺與感測讀取裝置設備,可放置在醫療院所及公共場域出入口,進行體溫偵測、口罩配戴檢查及旅遊史等相關查詢,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接觸感染風險。

北醫附醫與瑞得康科技、浩鑫股份有限公司及昱辰資訊等產學團隊合作推出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CIS Kiosk,可提供訪客實名制管理,偵測口罩配戴、TOCC紀錄查詢及體溫量測等自助式服務,全程自動化且無須人員接觸。倘若醫院發生疫情,各項監控數據管理報表可自動彙整,並協助政府進行疫情追蹤調查,有效地控制社群聚感染風險。【圖: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可提供訪客實名制管理,偵測口罩配戴、TOCC紀錄查詢及體溫量測等自助式服務】

■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臺

零接觸的概念更能有效應用在防疫病房醫療照護方面。根據統計,醫護人員每一天平均進入病房接觸病人約12~15次,包括量測生理數據、給藥、填寫護理記錄等。北醫附醫與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瑞得康科技、傳世科技、台灣微軟及宏碁資訊(股)公司等產學團隊合作推出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臺可有效降低接觸與感染風險。【左圖:「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臺」讓照護團隊無須進入病房即可全自動量測病人心律】

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臺採用AI演算法,利用裝置自動量測心律、呼吸和體溫等數據,同步彙整於護理站電子白板的「病人動態儀表板」,可供醫護人員及時判讀與處置。另外,病房以遠距視訊整合緊急呼叫鈴的即時視訊系統,病人可啟動視訊與醫護人員即時溝通,如偵測出病情變化或發生緊急狀況,護理站也可遠端開啟病房影像立即予以關懷。

■iWellChain & iTPASS App

鎖定病人資訊的整合服務,整合智鏈護照(iWellChain)與轉診服務等特色,打破傳統實體健保卡及紙本申請單就醫服務模式,民眾只需下載APP,即可享有就醫提醒、看診導覽、無紙化檢驗、就醫轉診等服務;經由區塊鏈技術提供高效率與注重安全隱私的網路環境,讓個人的健康醫療數據能夠自我管理與自主授權。

未來若醫院重啟出入管制,民眾可透過iTPASS App線上預約機制,於進出醫院時,出示個人QR code,再經由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檢核生理數據後,即可取得1日快速通關證明,方便人員進出管理。【右圖:iTPASS App新增雲端預約功能,民眾探病前可先上App預約】

■遠距醫療

北醫附醫的遠距醫療從「Nice-To-Have」轉變為「Must-To-Have」,已於2020年3月完成首例通訊診療案例,透過醫師線上診療,讓居家檢疫/隔離的民眾得到完善的醫療照護。北醫附醫深耕遠距醫療多年,目前推動包含居家健康檢測、偏鄉遠距醫療的服務,希望未來達到醫療零距離的目標。

■IWT運動強度指引偵測技術

由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發的「IWT運動強度指引偵測技術」,透過好玩的互動方式,在遊戲中提供四級運動強度 (微輕/輕度/中度/重度)的辨識評估,引發長者的好奇心並增添運動樂趣,藉以維持並提升活動力。期許未來集結各界的智慧整合創新,使臺灣搶先找到智慧長照的全方位服務(total solution),達到在地老化,健康慢老的目標。【右圖:工研院研發「IWT運動強度指引偵測技術」,提供四級運動強度之辨識評估,可運用在復健病人、銀髮族長照使用】

■醫錄機Albert、手術影像教育平臺

北醫附醫婦科Smart Surgery團隊創新開發的醫療影像技術,首創手術錄影設備「醫錄機Albert」,透過特殊裝置全程記錄手術過程,並利用AI技術,術中協助標註各器官部位,輔助手術進行。「手術影像教育平臺」可將手術影像應用於術式模擬訓練,有效提升醫療教育效率,培育優秀醫療人才。(文/北醫附醫)

分類: 前期, 前期:附屬醫院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