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附醫兒童血液腫瘤團隊劉彥麟醫師、何宛玲醫師,漫談免疫療法在兒童腫瘤的應用

臺灣每年約有540多位兒童罹患癌症,其中最常見的5種癌依序為:白血病(血癌)、淋巴瘤、生殖細胞瘤、腦瘤、上皮癌等。此外,胚胎型腫瘤、肉瘤等也是常見的兒癌類型。自從化學治療在1940年代問世以來,隨著危險群分類及多專科照護等進步,我國兒癌5年存活率已達79%,相當接近先進國家80%~85%的水準。

傳統上,兒童腫瘤的治療以手術、放療、化療為主,並可考慮以高劑量化療搭配造血幹細胞移植。不過,在不斷提升治療強度時,也會增加感染與長期副作用等風險。近年來以抗體等生物製劑為主流的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興起,為兒童癌症治療帶來許多突破性的進展。【右圖:北醫附醫小兒科(兒童血液腫瘤)劉彥麟醫師】

根據美國癌症總署(NCI)的定義,免疫療法是「藉由刺激或抑制免疫系統,來幫助身體對抗癌症等疾病的療法」,例如研發單株抗體來辨識血液腫瘤細胞表面的分化群抗原(簡稱CD分子)或實體腫瘤細胞表面的特異性抗原,進而啟動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

在白血病免疫療法方面,CD19–CD3雙特異性抗體:百利妥®(學名為blinatumomab),其結構如雙節棍,能讓惡性B細胞連接上殺手T細胞並受其破壞,對於復發性/頑固性以及尚有微量殘留病灶(MRD)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具有良好效果。另一種CD22抗體藥物複合體:沛斯博®(學名為inotuzumab ozogamicin),屬於免疫標靶治療,利用抗體結合惡性細胞後啟動內吞作用,使細胞被抗體攜帶的毒性藥物消滅,能使60%~80%的復發性/頑固性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達到緩解。此外,也有針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CD33及T細胞白血病CD38的抗體新藥,正在進行兒科臨床試驗中。【左圖:北醫附醫小兒科(兒童血液腫瘤及長期追蹤)何宛玲醫師】

在淋巴瘤免疫療法方面,世界上第一個成功上市的CD20單株抗體:莫須瘤®(學名為rituximab),可與化療藥物搭配作化學免疫療法(chemoimmunotherapy,例如知名的R-CHOP、da-EPOCH-R、R-CVP等方案),在第一線、復發/頑固性、移植後淋巴瘤等都已成為經常使用的標準療法。近年來CD30抗體藥物複合體:雅詩力®(學名為brentuximab vedotin),則對何杰金淋巴瘤及周邊T細胞淋巴瘤具有顯著療效。

在兒童實體腫瘤方面,由中央研究院陳鈴津院士所研發、針對高危險群神經母細胞瘤醣脂GD2的單株抗體:寬利安®,透過細胞激素協同作用,能驅動人體免疫系統的吞噬、毒殺、消融等作用,來消滅癌細胞、達到免疫監測的目的,對於提升病患存活率有顯著的療效。

而在成人癌症治療效果驚人的PD-1免疫檢查點治療(如pembrolizumab),對於復發/頑固性之何杰金淋巴瘤或原發縱膈腔B細胞淋巴瘤,以及帶有DNA修復異常的腫瘤(如dMMR、PPD、MSI-H及TMB-H等),很可能特別有效,未來有機會成為特定兒童腫瘤的治療主力。

最後提醒:大部分的兒童癌症,透過健保給付的標準療法是可以治癒的,未必總是需要更貴、更新的藥物。我們相信:最好的兒童癌症醫療,應透過多專科團隊照護,以實證為基礎、以病童與家庭為中心,量身規劃最適當的療程,為病童追求最高治癒率與最佳長期成效。(文/劉彥麟.何宛玲,北醫附醫小兒科醫師)【下圖:GD2抗體與神經母細胞瘤微環境交互作用,驅動人體免疫系統對癌細胞進行吞噬、毒殺、消融等作用。圖片引用自:Chan GCF & Chan CM, Anti-GD2 Directed Immunotherapy for High-Risk and Metastatic Neuroblastoma. Biomolecules 2022, 12(3), 358; https://doi.org/10.3390/biom12030358 (CC BY 4.0)】

●我國已上市的兒童癌症免疫療法介紹

分類: 前期, 前期:附屬醫院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