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系邱昭華教授學術分享:人工智慧在低劑量電腦斷層的影像分析

邱昭華教授畢業於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公費生組),1994年經公費分發到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宜蘭員山榮民醫院服務,後轉至臺北榮總胸腔部接受完整胸腔及腫瘤專科醫師訓練。2006年~2008年間,曾至美國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研究癌症分子生物學;2016年升任臺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期間同時兼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職;2022年回歸母校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及臺北癌症中心任職,現為醫學系專任教授及臺北癌症中心副院長。

邱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為肺癌診治相關議題,尤其是肺癌的致癌驅動基因突變流行病學、病患臨床特徵及療效預測、抗藥性機轉、突變基因的偵測方法及檢測策略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肺癌篩檢。其於2005年所發表的論文是本土第一篇有關EGFR抑制劑的臨床研究報告。此外,近十多年來,邱教授積極參與各項肺癌新藥臨床試驗,收案成效及品質均獲肯定,屢次受邀列名試驗成果共同作者,刊登在知名癌症期刊。也因為參與及重視人體臨床試驗,邱教授長期投入臨床研究受試者保護工作,目前是倫理審查委員會(IRB)的委員。【右圖:醫學系邱昭華教授暨臺北癌症中心副院長】

他同時對早期肺癌的防治投注相當精力,早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的成效被確認前,邱教授即已投入LDCT相關研究。事實上,邱教授在住院醫師期間的第一篇正式論文即是應用LDCT在肺癌手術後追蹤的前瞻性研究,發表於2003年的文章是臺灣第一篇LDCT相關論文。有鑑於臺灣有許多沒有吸菸史的肺癌患者,邱教授在2014年擔任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時,便積極推動臺灣非吸菸者的LDCT肺癌篩檢研究(TALENT study),為此全國性研究的主要協調者。

雖然目前TALENT仍在進行中,但初步成果已造成實質影響,衛生福利部於2022年7月開始施行的LDCT肺癌篩檢計畫,其中除了高度吸菸者,也創世界先例納入有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非吸菸者,其實證根據即是來自TALENT的初步成果。事實上,因為TALENT是少數單一以非吸菸者為對象的大型LDCT肺癌篩檢研究,其成果深獲國際學界注目。研究成果能夠產生實質影響,甚至成為國家的公共衛生政策,這應是對研究者最大的鼓勵了。

邱教授擁有國內甚至是國際間少見的雙專科訓練經歷,雖然需要較長的訓練時間,但也因此有不同於一般胸腔科或腫瘤科醫師的視角,擁有這樣跨領域的專長,的確造就不少優勢,可為醫學生參考。目前其仍持續發揮此專長,專注在早期肺癌防治計畫,尤其是人工智慧在LDCT的影像分析,以及血液生物標記的角色。2022年他毅然決定離開長期服務的公務體系及舒適圈,回到母校貢獻一己之力,就是希望能回饋所學,和校內同仁一起促成本校「成為國際一流醫學大學」的願景。(文/研究發展處整理)

分類: 前期, 前期:學術分享。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