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9於亞塞拜然巴庫舉行,大會重點除了「氣候金融」與「氣候基金」之外,亦聚焦於《巴黎協定》第6條,其核心內容涵蓋3大機制:國際轉讓減緩成果(ITMOs,第6.2條)、永續發展機制(SDM,第6.4條)及非市場機制(第6.8條)。這些機制的共同目標是推動國際間的減排行動協作。其中,第6.4條由聯合國直接管理,旨在建立標準化的全球碳市場,特別針對跨國項目和私人部門參與,為碳權交易創造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全球趨勢下,各國紛紛推動碳定價政策。臺灣自2024年8月起實施碳費制度,2025年正式開徵,起徵價為每公噸300元新臺幣。根據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的研究,醫療機構在非生產性質行業中能源消耗量最大,2022年國內非生產性質行業能源消耗中,醫院佔16.09%,位居首位,而學校以12.34%排名第三。【右圖:永續發展處簡伶朱永續長】
然因醫療產業的特殊性,諸如加護病房24小時運作、不可斷電的設備需求,以及大量拋棄式醫療耗材的使用,讓醫療機構在減碳實踐上面臨更大挑戰,但這也使醫療產業在應對氣候變遷上承擔了更大的責任與使命。儘管目前尚未對醫療機構徵收碳費,但環境部已預告2025年起大專院校與大型醫院將展開首度申報碳盤查結果,面對這項挑戰,北醫大體系展現出前瞻性的應對能力與決心。北醫大校院於2024年均通過ISO14064-1溫室氣體盤查,為實現淨零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強化教職員生對於環境永續議題的認知,在課程面持續推動環境永續發展教育,以SDG13為主軸,延伸至SDG6、7、11、14、15,共開設76門,也開放如MOOCs等線上教育平臺選擇環境教育課程,提供學生在環境教育上有完整且多元的學習路徑;此外,校院共同推動永續人才培育,包括辦理「氣候與健康管理師」證照課程,培育40名專業人才應對氣候變遷,並完成淨零規劃管理師4人及多項國際標準課程(如ISO14064-1、ISO14067、ISO14068)共60人,形成推動校院永續發展的核心團隊。
本校於2023年起每年辦理「綠色醫療論壇」分享北醫大體系綠色醫療的實際行動與具體成效,並積極承接教育部與環境部計畫,進行產官學跨領域合作。此外,考量醫療機構作為主要碳排放與廢棄物產生源之一,北醫大體系於2025年承接衛生福利部「醫療廢棄物資源循環研析計畫」,透過積極開發醫療廢棄物資源循環模式,期能進一步降低環境負擔,這項計畫不僅提升醫療機構的資源管理效能,更為醫療產業的永續發展創造了嶄新可能性。
北醫大體系秉持對環境永續的承諾,不僅在國家政策與專業教育的推動上不遺餘力,更以實際行動逐步實踐醫療產業的淨零轉型,並落實對淨零未來的承諾。未來,北醫大將繼續深化碳盤查與落實減碳行動,並藉由跨領域合作與創新技術,以成為臺灣醫療產業永續發展的標竿典範為目標,共同為實現淨零貢獻力量,共創綠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