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學務處王靜瓊學務長:3R行動培養永續DNA,與世界接軌!

近年來,氣候變遷與環境污染正直接威脅人類健康。極端氣候加劇心血管疾病惡化,空氣污染導致呼吸道疾病攀升,新的傳染病更因氣候變遷而加速擴散。若醫事專業人員缺乏永續意識,只會「治病」卻忽略環境與健康的密切關聯,將難以因應未來挑戰。

因此,北醫大不僅專注於醫學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培養,更重視在校園生活中養成綠色生活習慣,讓「碳直覺」成為日常行動。以回收(Recycle)、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為核心,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積極打造低碳、循環的永續校園,並透過生活轉型活動,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實踐簡單綠生活。【左圖:學務處王靜瓊學務長】

█推動「永續校園3R行動力」:鼓勵學生從自身做起,進一步發揮社會影響力
透過3R綠色行動,北醫大期許學生不僅具備專業能力,更能成為肩負永續責任的健康守護者。
1.培養回收(Recycle)的責任感:對應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SDG 12)及健康與福祉(SDG 3),校園內設置智能回收機、藥品與醫材回收站、廚餘回收區與雨水回收系統。透過這些措施,學生在日常中逐步養成資源循環的習慣,同時潛移默化地理解回收行為與健康福祉之間的緊密連結。
2.落實減量(Reduce)行動:「少用,才是真環保。」 北醫大以減塑、節能與低碳交通為核心,推動多元減量措施:
(1)減塑校園:餐廳不再提供一次性餐具,推動「共好飲食」,鼓勵蔬食、減少浪費,並建立「零剩食平臺」,讓多餘餐點能夠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2)淨零碳排:積極推動節能行動,包括汰換老舊設備、安裝LED照明與太陽能板、自動化感應空調,以及響應「中午關燈一小時」活動。
(3)低碳交通:倡導大眾運輸、步行與騎乘單車,取代高碳排放的交通方式。這些行動具體回應氣候行動(SDG 13)與永續城市與社區(SDG 11),展現校園在減量實踐上的責任與決心。【右圖:北醫大積極推動「永續校園3R行動力」】
3.創新實踐再利用(Reuse):結合創新與基礎建設(SDG 9)與優質教育(SDG 4),北醫大推動多元再利用行動:
(1)二手書與物資交換平臺:建立共享循環機制,讓資源能被延續使用。
(2)創意再生設計:鼓勵學生將回收物轉化為創意作品,展現綠色巧思。
這些措施不僅有效減少浪費,更能培養學生的惜物精神、創造力與永續責任感。

█永續行動不僅止於校園設施,更應深植於學生生活與社團參與之中
北醫大透過宿舍生活、服務隊及各式社團活動,將綠色理念延伸至日常與社區,培育學生的未來關鍵力。透過:
1.宿舍生活學習:學生宿舍是大學生活的重要場域,學校以競賽方式推動「節能減碳、資源再利用、蔬食推廣、減塑生活」,讓綠色行動成為日常習慣,進而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2.服務學習實踐:北醫大約有86%的學生曾參與志願服務工作,偏鄉服務已成為北醫人的共同經驗。服務隊深入社區,結合健康促進與公共衛生行動,展現具永續價值的在地關懷。
透過「校園—生活—社區」的多層次實踐,北醫大不僅推動綠色生活,更培養學生將專業結合永續責任,成為推動社會轉型的重要力量。

█大學生活是邁向職場的最後一哩路;
北醫大期許培養的醫事專業人才,不僅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能在日常實踐綠色生活,將永續意識轉化為職涯競爭力與專業韌性:
1.職場適應力:隨著醫院積極推動「綠色醫院」,具備永續意識的學生能更快適應環境,並成為院內減碳行動的推手。
2.團隊影響力:永續導向的醫護人員,不僅自我實踐,更能帶動整個醫療團隊改變物資使用與管理習慣,形成正向循環。
3.國際競爭力:全球醫學教育正高度重視Planetary Health。掌握3R與SDGs素養的學生,能在跨國合作與國際交流中展現更強優勢。
4.倫理素養升級:「不傷害病人」是醫療的基本倫理,而「不傷害環境」則是專業倫理的新高度。兩者並行,才能實現真正的全人健康。【右圖:北醫大期許培養的醫事專業人才,不僅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能在日常實踐綠色生活,將永續意識轉化為職涯競爭力與專業韌性】

█生活轉型不是口號,而是行動
透過校園資源整合、制度建構與教育連結,北醫大以Recycle、Reduce、Reuse為核心,結合SDGs,推動具體且可持續的綠色策略。這不僅改善校園環境,更讓永續意識逐步內化為學生的專業倫理。當學生走入臨床與社會,他們將不只是病人的守護者,更是地球健康的守護者。換言之,校園綠色教育不是短暫倡議,而是為學生一生的專業養成奠定基礎,確立永續行動的長遠價值。

分類: 銜接世界永續發展。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