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113學年度師鐸獎,由彭徐鈞副教授、楊自森教授、吳孟晃副教授、李亭儀教授及方旭彬教授獲得殊榮

113學年度臺北醫學大學師鐸獎獲獎教師共計5名,分別為學校的彭徐鈞副教授及楊自森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吳孟晃副教授、萬芳醫院李亭儀教授,及雙和醫院方旭彬教授獲得殊榮。學校於2025年11月5日,在行政會議舉行「113學年度臺北醫學大學師鐸獎」頒獎典禮,嘉勉5名表現優異的良師。

「師鐸獎」為本校教師之最高榮譽,本學年度於8月公告約半個月的時間,北醫大專任教師透過自我推薦、學院系所推薦、三家附屬醫院推薦或是學生會推薦的方式參加徵選,再由「師鐸獎遴選小組」,審查項目及比例為教學及特殊貢獻(70%)、研究(20%)、服務(10%)。(文/人力資源處)


【上圖:吳麥斯校長(右3)與113學年度師鐸獎得主合影,左起彭徐鈞副教授、楊自森教授、吳孟晃副教授、校長、李亭儀教授、方旭彬教授】

█醫學院人工智慧醫療碩士在職專班:彭徐鈞副教授
榮獲「師鐸獎」,對我而言,是教育旅程上一個深具意義的里程碑。這份榮耀不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一路同行的學生、同仁與支持教育的每一位AI夥伴。從事人工智慧醫療教育,我深刻體會教育不只是知識傳遞,更是一場關於啟發、陪伴與信念的長跑。在AI與醫療融合的時代,教師不只是講授者,更是引導學生學會跨越未知的同行者。【右圖:人工智慧醫療碩士在職專班彭徐鈞副教授】

我專長於人工智慧應用於腦神經影像與腦電生理訊號分析,長年投入多模態輔助診斷與預後模型開發,並將這些研究轉化為教學內容。課程中結合理論與實作,讓學生從影像處理、腦波特徵分析到AI預測模型開發,全程動手操作。近年來學生已發表30餘篇論文、於各項創新競賽中累積超過40項獎項,證明教育能讓AI真正走入臨床。

我相信教育的價值在於「陪學生學會提問」。曾有學生起初連程式都不會寫,但透過專題導向學習,在多次挫折後成功訓練出臨床可用模型,並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榮獲創新競賽銀牌。看著學生從迷惘到自信、從學習者成為創新者,是我作為教師最深的感動。

面對數位教育潮流,我推動混成教學與雲端互動平臺,讓學生能在臨床工作之餘不脫節。許多學生將課堂成果實際應用於醫院,如腦部影像輔助診斷預後系統、重鬱症療效預測模組等,將學習成果化為臨床價值。

教育的力量不僅改變學生,更讓老師成長。我從學生身上學到勇氣與堅持,也更加確信教育的本質是「以愛為根、以行為光」。未來,我將持續推動AI醫療教育國際化,建立跨域合作平臺,讓更多學生以知識與熱情改善世界。因為我相信——教育不只是照亮他人,更讓自己成為光。

█醫學工程學院生醫光機電研究所:楊自森教授
深感榮幸榮獲 113 學年度師鐸獎。這份榮耀,首先要歸功於一路支持我的家人、悉心指引的師友,以及研究室裡共同奮鬥的學生們;藉此,我才能無後顧之憂地投入教學、研究與服務。

同時,我誠摯感謝臺北醫學大學,是北醫提供了這個開放且豐沛的教育環境,讓我得以在熱愛的校園中,實踐我的教育理念「激發創意、陪伴成長,幫助學生追求理想與成功」。【左圖:生醫光機電研究所楊自森教授】

師鐸獎對我而言,既是肯定,更是一份責任。它提醒著我莫忘初衷,持續以耐心與熱情,與學生們並肩前行。我始終相信,每位學生在鼓勵與支持中都能綻放獨特的光芒,未來走出校園,必能在各自的崗位上貢獻所長、創造嶄新價值。

█醫學院醫學系骨科學科:吳孟晃副教授
感謝院校師長的肯定,讓孟晃以帶領Biodesign創新方法學教學而獲得師鐸獎,當初一段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驚奇之旅,開啟我幫助學生以跨領域團隊合作的方式,找到真正的需求,進一步實踐、勇於創新,把想法化為改變醫療的力量。【右圖:醫學系骨科學科吳孟晃副教授,完成「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4天內徒步121km戈壁沙漠】

從醫療臨床走向教育,我始終相信醫學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啟發改變世界的能力」。因此我在課堂中推動「跨領域合作」與「臨床需求導向」的Biodesign教育,鼓勵學生勇於創新改變、勇於挑戰現有的醫療模式。從需求出發、以病人為本,讓創新能真正落地。

從自己過去就一直是劣敗者(Underdog)的成長著,一路上有許多貴人恩師看到未來的機會,讓我更深刻了解教育是要開啟學生最大潛能,老師則是擔任伯樂的角色。因此我在教學中最感動的時刻,常來自看見學生突破困難、在研究或臨床中發光。有人從語言與文化隔閡中重新找回自信、有人把課堂構想變成了醫療新創產品。這些故事提醒我:教育的力量,不在於老師講了什麼,而在於學生因為被賦予希望而願意前行。

教育是一場長遠的修行。未來,我希望能持續結合臨床、研究與創新,培養更多兼具人文關懷與創新思維的醫療人才,讓智慧醫療、全人照護與永續理念在北醫的土地上持續生根。再次感謝北醫各院校系所及校友們的支持,這份榮耀屬於所有相信創新教育能改變世界的北醫人。

█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學科:李亭儀教授
站在這個舞臺上,心中湧現無限的感動與感謝。能夠榮獲「師鐸獎」,對我而言,不僅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深深的責任。回首30年的教學旅程,我常說,這是一把用時間、汗水與心血慢慢磨出的劍……10年磨一劍,我用了30年,只為了守護醫學教育的初心。

在臨床與教學現場,我始終相信:醫師不只是治病的人,更是理解生命、傳遞溫度的人。因此,我願意陪著學生走過每一間病房、每一段困難,讓他們在真實的臨床情境中學會專業,也學會仁心。我希望他們能思辨、能負責,在醫學知識之外,也能成為值得信賴、具人文關懷的良醫。【左圖:醫學系內科學科李亭儀教授】

感謝萬芳醫院一路以來的支持與包容,特別感謝劉燦宏院長給予我自由發揮與成長的空間,讓我能在教學與臨床之間找到最好的平衡。也感謝臺北醫學大學提供國際化與創新的教育平臺,在吳麥斯校長的帶領下,我有機會將北醫的經驗分享給世界各地的學生,讓醫學教育的價值在世界各地綻放。

這份榮耀,不只屬於我,更屬於每一位與我並肩努力的同事、每一位勇敢學習的學生,以及一路支持我的家人。因為有你們,我才能走得這麼遠,也讓我更堅定要繼續前行。未來,我將持續以熱情與行動,培育更多兼具知識、技術與人文關懷的良醫。願醫者的初心與仁心,在每一代醫學教育者與學子之間,代代延續。

█醫學院醫學系小兒學科:方旭彬教授
這次能夠榮獲師鐸獎,我心中充滿感動與感恩。這份榮耀,不只是屬於我一個人,更是屬於一路同行的師長、夥伴、同仁與學生們。從醫學教育、臨床照護到跨領域研究,這些年走來,我始終相信:「一個老師最大的收穫,不是自己完成了多少,而是能培育出一群有愛心、細心、耐心與專業素養的未來醫師與科學家。」【右圖:醫學系小兒學科方旭彬教授】

回想14年前從英國倫敦帶著批判性思考的教育理念回到北醫,最初也曾被學生匿名反饋「老師好像只問卻不多說答案」。但也正是這樣的過程,激發我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引導同學自主學習、跨出舒適圈、進而「加倍奉還」他們對醫學的熱情。翻轉教學、課前預習影片、臨床情境提問、QR Code測驗……這些努力的背後,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的不只是知識,更是思辨、共感與實踐。

我特別感謝與我共事的老師與團隊,感謝一路以來願意接受挑戰、勇敢成長的每一位學生。你們的努力與改變,讓我不斷看見教育的力量,也看見一位位「小蜜蜂」醫師在北醫體系及校外各角落開花結果—這是我最深的驕傲與回報。

醫學路長,盼願親愛的學生們都能成為懂得傾聽、善於思考、勇於提問、敢於創新的醫學奉獻者。不但要將知識消化內化結合經驗,要能思辨並與人討論,要會問重要問題並解決問題,要能用實證醫學自問自答,更要學AI不會的,並善用AI!願你們不只會「治病」,更懂得「救人」;願你們不只懂醫理,更有人心。希望未來有一天,你們也會因為教出更好的一代,而感到驕傲與滿足。謝謝北醫,謝謝你們,給我這個能「教中學、學中教」的舞臺。讓大家一起繼續努力,用知識與愛點亮更多人的生命。

分類: 培育新世代人才。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