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體系11個研究團隊,榮獲第16屆國家新創獎

第16屆國家新創獎於2019年12月6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行頒獎典禮,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黃彥華特聘教授、曾厚教授,藥學院劉景平院長、莊國祥副教授,醫學工程學院彭志維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瑞杰院長、施崇鴻教授、呂隆昇助理教授;萬芳院賴基銘教授、李友專院長;雙和醫院賴鴻政副院長等11個研究團隊,分別獲得學研新創與臨床新創類獎項。

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所舉辦的「國家新創獎」,為我國創新生醫與健康領域研發成果最高指標獎項,舉辦至今為第16年,其核心價值在於使有心投入創新與研發的企業、機構和科研團隊被看見,今年北醫大及附屬醫院的年度獲獎及年度續獎共入選11團隊,顯示本校及附屬醫院研發能量及品質持續增進,並獲得國家新創獎的肯定。

▓醫學院黃彥華特聘教授團隊獲學研新創獎
本校現任研發長黃彥華特聘教授團隊,以「全身安全性細胞治療產品:臨床級無促腫瘤成長風險之胎盤(紫河車)異體母系間葉幹細胞之開發」榮獲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類的學研新創獎。近年來再生醫學與幹細胞療法為生醫領域具潛力之技術,間質幹細胞(HSC)的應用也成為重要產品開發標的,該團隊以獨特的培養技術,發展具全身安全性之產品,已進入試量產階段,並完成體外驗證。以特殊技術進行大規模與高繼代培養,適合量產並具醫療應用潛力,且安全性高,具市場商機。【右圖:科技部謝達斌次長(中)頒發獎座予黃彥華特聘教授(左3)團隊】

▓醫學院曾厚教授團隊獲學研新創獎
生物化學暨細胞分子生物學科曾厚教授團隊,以「再生醫學用新式片狀細胞治療系統」榮獲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類的學研新創獎,曾厚教授自行開發了新型片狀細胞工學系統,特別適合上皮組織及內皮組織等無血管組織的培養,經證實可製備出片狀口腔粘膜上皮細胞等多種片狀細胞,也應證活體外的可行性及角膜上皮重建的可能性,待將此培養技術事業化,可使國內尚無的角膜上皮重建,以片狀細胞療法產業化,並於國內再生醫療領域紮根。此技術公開至今,已有多家公司接洽,研究成果的發揚光大也指日可待。【左圖:謝達斌次長(中)頒發獎座予曾厚教授(左2)團隊】

▓醫學院邱仲峯教授團隊獲學研新創獎
北醫附醫放射腫瘤科邱仲峯醫師現為臺北癌症中心院長,其團隊以「應用擴增循環腫瘤細胞於個人化癌症用藥建議」獲得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類的學研新創獎。該團隊由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工程學院白台瑞(Thierry Burnouf)副院長、王鵬元博士以及北醫附醫放射腫瘤科呂隆昇主治醫師、丁禮莉醫師和陳盈汝研究員等菁英學者組成,成功開發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 Tumor Cell, CTC)擴增平臺。

其核心為於獨特仿生表面培養環境擴增循環腫瘤細胞,讓少量的CTC可以在6週內進行細胞擴增,擴增CTC可進一步用於抗癌藥物篩選,通過病患的癌細胞找到治療癌症的最佳用藥建議,達到個人化用藥篩選評估。CTC擴增平臺技術優勢為低風險、癌別種類多、擴增期短、成功機率高且可即時提供個人化檢體來源,有助於癌症領域的學研開發、新藥開發精準標的族群以提高臨床試驗的成功率。【左圖:邱仲峯院長(左2)代表團隊接受獎座】

▓醫學院施崇鴻教授團隊獲新創精進獎
胸腔內科施崇鴻醫師(教授)所屬研究團隊則以「新一代智慧電子人工呼吸器—可早期偵測及同步診斷使用人工呼吸器病患的肺炎菌種」通過本屆國家新創獎續獎「新創精進獎」,這也是繼2012年、2014年後第3度獲得國家新創獎的肯定。施教授表示,此次續獎為獎勵多年來同樣專注於電子鼻的臨床研究與發展,不論技術層面精進簡化,穩定性更高,應用價值更貼近實用化,偵測範圍更為寬廣。

本技術先在臨床觀察方面,抽取病患的痰液以進行細菌培養,以建立呼出氣體與不同菌種的對應關係;進而設計、開發、並整合一個低電壓、低功耗、具辨識功能的電子鼻系統晶片,並與呼吸器的吐氣端管路結合,目標達到連續性並即時性的偵測;最後將系統應用於實際臨床實驗,目前已可分辨病人是否感染肺炎,並進一步將感染菌種分為幾個群組,可協助臨床醫師與護理人員早期發現病徵並提供可能的肺炎菌種資訊。【右圖:北醫附醫施崇鴻醫師(右)與研究團隊夥伴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鄭桂忠教授合影】

▓藥學院劉景平院長團隊獲學研新創獎
藥學院劉景平院長團隊以「創新抗癌標靶藥物MPT0E028之新藥開發」,榮獲學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類的學研新創獎,MPT0E028為pan-HDAC抑制劑,同時為國內第一個由大學自行研發,並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臺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人體臨床試驗許可(IND),並已完成第一期臨床試驗的本土潛力新藥,從一期臨床中諸多數據就已顯示、證明MPT0E028是「me-better」優勢藥物,深獲多家藥廠的關注。【右圖:謝達斌次長(右3)頒發獎座予林建煌校長(左3)及劉景平院長劉景平院長(左2)團隊】

▓藥學院莊國祥副教授團隊獲學研新創獎
生藥學研究所莊國祥副教授團隊以「武裝型T細胞之創新癌症療法技術」榮獲生技製藥與精準醫療類的學研新創獎,團隊開發出一套創新的雙功能抗體(BsAb)培育腫瘤專一性T細胞的技術平臺:利用特殊構型之BsAb與人類周邊血液單核球共培養,即可於10天內,以一個步驟大量增殖各式腫瘤專一性T細胞(武裝型T細胞 / BsAb-armed T,純度>90%);是一套快速培育、非病毒基因轉殖、高純度且成本合宜的腫瘤專一性T細胞建置平臺。

目前實驗均證實BsAb-armed T可高效率標靶毒殺腫瘤,且於活體內不會產生過度細胞激素釋放或顯著毒性,可解決現行CAR-T技術經病毒感染導致的細胞變異問題,若能成功推行,將可造福病人。【左圖:謝次長(左3)頒發獎座予莊國祥副教授(左2)團隊】

▓醫學工程學院彭志維教授獲學研新創獎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彭志維教授以「具特效波形之經顱直流電刺激系統應用於臨床復健治療之研發」榮獲創新醫材與診斷技術類的學研新創獎,團隊為造福中風病人,研發出可控式「具特效波形之直流電刺激系統」裝置,易於搭配運動治療,刺激中風及其他腦部相關疾病之病人神經學習功能,具市場潛力,團隊已有成立公司的初步規劃。(文/事業發展處,圖/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右圖:左為本校彭志維教授】

▓北醫附醫陳瑞杰院長團隊獲學研新創獎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瑞杰院長(教授)與羅友聲院長室特助(助理教授)率領的團隊以「遠距重症照護人工智慧平臺」榮獲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類的學研新創獎。該團隊應用人工智慧(AI)與區塊鏈(Blockchain)等創新性技術,經由臨床實證,能加速重症照護效率(e.g. ICU周轉率提升10%,住院人日提升5.62%)、提升醫療品質(e.g.非計劃性氣管內管滑脫率由1.48‰降至0.70‰、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率由9.91‰降至2.29‰、留置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率由3.88‰降至1.53‰,及呼吸器相關肺炎感染率由1.30‰降至0.94‰),並有效地降低整體重症照護成本,展現臨床經驗與學術研究結合的優秀實力。【左圖:科技部產學司司長邱求慧(右2)頒發獎座予陳瑞杰院長(左2)與羅友聲助理教授(左1)團隊】(文/北醫附醫,圖/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

▓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賴基銘教授團隊獲學研新創獎
萬芳醫院學液腫瘤科賴基銘醫師(教授)團隊,以「癌症整合治療新策略—酵母硒與魚油消除癌幹細胞之加乘效用」獲農業與食品類學研新創獎。癌幹細胞為各種癌症治療失敗的主因,酵母硒(selenium yeast)與魚油經由活化AMPK對GRP78、CHOP、β-catenin、COX-2與AXL等蛋白的加乘調控作用,可拮抗癌幹細胞的抗凋亡、抗藥性、侵襲性、免疫逃脫以及熱抗性等癌幹細胞表徵。

結合酵母硒與魚油之癌症整合治療新策略,將有潛力可增強標靶、免疫、溫熱等現有癌症療法的效用,防止癌幹細胞引起的再發及轉移,為晚期病患提供新的生存契機。該團隊酵母硒與魚油組合產品之配方與製程皆已有專利,具製程專利的酵母硒之安全性優於其他硒化物,加上併用魚油的加乘作用,將可降低濃度而避免治療副作用的疑慮。【右圖:賴基銘醫師(左2)代表團隊接受獎座】

▓萬芳醫院皮膚科主任李友專教授團隊獲臨床新創獎
本校醫學科技學院李友專院長,也是萬芳醫院皮膚科主任,他帶領團隊以「痣能達人—皮膚痣人工智能風險辨識系統」獲得創新醫護服務類的臨床新創獎。根據衛生福利部2018年所發表的統計資料,皮膚癌在臺灣10大死因中排名第9名。在皮膚癌中,又以黑色素細胞瘤最為致命。

研究指出有三成至五成的黑色素細胞瘤是由身上的痣轉變而來,雖然有廣被接受的痣風險判斷原則,但一般民眾仍常因身上的痣是否需要就診皮膚科而糾結。該研究團隊以新型深度卷積類神經網路框架為基礎,開發出符合民眾需求的病灶風險判斷工具「痣能達人」,透過手機的便利性,在上線之後已經完成上萬次的風險判斷,其中被判斷風險較高的病人,部分於皮膚科專業院所進行皮膚鏡和切片檢查後,證實其痣已經出現黑色素細胞瘤的早期變化。除顯示痣能達人具有協助民眾早期偵測黑色素細胞瘤的潛力,同時具備未來商業化應用的可能性。(文/萬芳醫院,圖/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左圖:生策會董事長王金平(右)頒獎予(左)頒獎予李友專院長團隊(中)】

▓雙和醫院賴政鴻副院長獲新創精進獎
雙和醫院婦產部由賴鴻政副院長帶領的團隊研發之「子宮內膜癌之甲基化基因生物標記」,獲得新創醫材與診斷技術類的新創精進獎。該項研究不僅刊登在國際期刊《臨床研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且於2016年獲得國家新創獎。更於2018年8月創設衍生新創「酷氏基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除持續讓試劑最佳化與多中心臨床試驗外,在國內外創業競賽中表現亮眼,並完成階段性募資。

「安蓓基因檢測」銷售通路即將完成,預計於2020年3月於雙和醫院試營運,同年5月正式提供醫療史上第一個子宮內膜癌檢測服務,可望大幅降低侵入式檢查的必要性,提升病人醫療品質與就醫意願。未來待產品上市推廣,透過定期子宮頸抹片成為規律健檢的一環後,期望讓9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在第一期就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文/雙和醫院,圖/財團法人生技醫療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下圖:賴鴻政副院長(左3)與其他新創精進獎獲獎團隊合影】

分類: 前期, 前期:特別報導。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