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的榮光~第24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趙文崇校友

「在需要的地方,看到我們的責任。」《埔基院訊》中的這兩句話,不僅精準詮釋這家基督教醫院的創院精神,同時也道出趙文崇校友一輩子投身偏鄉醫療及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工作的精彩人生。

趙文崇醫師是埔里基督教醫院(後簡稱「埔基」)第6任院長,在他連續9年的帶領下,埔基走過921大地震的艱苦歲月,加上30多年來全力守護發展遲緩兒童的健康,從不喊累喊苦,終讓他於2014年獲得第24屆醫療奉獻獎的殊榮。上臺受獎時,他卻低調以對,把得獎喜悅分享給過去一起打拚的伙伴,也將一切榮耀歸於上帝。

這就是趙醫師,一個知福惜福、懂得感恩的「下港人」。回首來時路,他有太多和醫療相關的眷戀,阿公在屏東縣東港鎮開診所,父親則在高雄市中正四路、中山路口1棟臨街4樓透天厝的1樓,開設趙耳鼻咽喉科診所,診所對面是知名的高雄糕餅店「不二家」,樓下則是當年美麗島事件的發源地,而他的兒子目前正在林口長庚醫院急診科服務,一家四代全都走上行醫之路。【右圖:趙文崇醫師榮獲第24屆醫療奉獻獎】

「別的行業,我們做不來啦!」每次被誇讚出身醫師世家時,他總不忘自我解嘲,但謙虛的語氣中,卻帶點認命與自信。就因出身醫師世家,1970年大學聯考選填志願時,他理所當然把醫學系列為首選,但填完臺大醫學系後,他卻在北醫(臺北醫學院)及高醫(高雄醫學院)之間舉棋不定。他們家在高雄,高醫有在地之便,而北醫的排名與高醫雖在伯仲之間,但錄取分數較高,比較有離家獨立求學奮鬥的感覺,各有優點。為了何者在前何者在後,他可是猶豫再三,久久下不了決定。【左圖:趙文崇醫師(中)受獎當天與在臺家人合影】

父親見狀,建議他不妨把北醫填在前面,因為臺北較有學術氛圍,生活環境也比南部佳,他因此將北醫填在高醫前面。沒想到人生就是這麼奇妙,聯考放榜了,他正好考上北醫,成了醫學系第12屆校友。

和其他早期校友一樣,第一次踏進北醫校門,趙文崇被空曠的校園及簡陋的校舍給嚇了一跳,舉目望去只有一棟教學大樓還算稱頭,教學大樓後面是解剖病理教室及化學實驗教室,行政大樓及餐廳則在另外一側,全都是低矮房子。至於附設教學醫院,連影子也沒有。【右圖:趙文崇校友(前排右2)與當年杏聲合唱團同學合影於北醫校園】

就因北醫當時還沒有附設醫院,他和班上同學畢業後,只能選擇到其他教學醫院實習。趙醫師後來選擇到當時中部最優秀的教會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後簡稱「彰基」)實習,一來他想下鄉服務,二來當時彰基院長蘭大弼是很資深的神經醫學專家,也是基督徒醫療宣道的楷模,他日後真的從蘭院長身上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女朋友剛好在不遠的中興新村任教,約會方便多了。【右圖:趙文崇醫師(後排右1)與當年的彰基實習醫師們合影】

其實,下鄉服務的種子早在唸北醫時就已播下。趙醫師記得,當年他除了參加杏聲合唱團外,大三到大六的連續4年暑假,都參加耕莘山地服務團,前往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泰岡、新光、司馬庫斯、鎮西堡及延老等缺醫少藥的山地部落服務,協助關心當地居民的衛生與健康狀況,也深入了解原鄉部落的一些大小事。

和其他醫療服務團不一樣,他們每隊由4到6人組成一個類似小家庭的小組,有人扮演父親、母親,也有人扮演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上山後,再以家庭方式運作。這種由隊員互選出來的家庭成員,每個人都恰如其分,各司其職,而他也從這套獨特的運作模式中,學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深深影響他日後的醫療人生。

每年一到暑假,他們就像候鳥般進駐新竹尖石各部落,且長達1個月左右,長年下來,他深深感受到偏鄉醫療的不足,以及居民晚上睡不安穩的痛苦。他形容,那裡的居民「小病用忍,大病用等,急病用滾」,那種盼不到適切醫療的無奈,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

畢業後,帶著一顆忐忑好奇的心,他走進當年心嚮往之的彰化基督教醫院,開啟行醫之路。在彰基醫院長達26年的歲月裡,趙醫師選擇小兒科做為他服務社會的專業,曾到英國倫敦大學神經研究所攻讀腦神經學,也在英國頗富盛名的「Guys Hospital」小兒神經科研習兒童發展神經學,一頭栽進當年臺灣醫界仍相當陌生的嶄新領域。

留英期間,趙文崇就借住在蘭大弼的家,親灸其教誨。一年半後,他學成返回彰基,開始了彰基小兒神經科的服務,並抽空到埔里基督教醫院看診。吳震春醫師是當時的彰基院長,同時也是埔基的董事長。那時埔基在營運上遭遇到一些困難,沒有年輕醫師願意到埔里服務,吳院長於是把腦筋動到剛從英國回來的他頭上,請他幫忙。基於對偏鄉醫療狀況的瞭解,他爽快地答應了。除了協助小兒科醫療之外,還兼任醫務副院長,每周二下午、周三全天及周四上午到埔基服務,其餘時間仍然在彰基為當時的小兒神經科業務打拚。他很得意地說,一人當兩人用,兩邊跑雖然很累很累,但效果還不錯,兩家醫院的業務都兼顧了。3年後,埔基業務逐漸穩定下來,這種兩邊跑的工作型態才告一段落,返回彰基。【右圖:埔里基督教醫院同仁祝賀趙文院長獲得醫療奉獻獎合影】

從英國回來後,越是接觸發展遲緩的兒童,趙文崇越是發覺自己專業上的不足,1989年決定再度收拾行囊,前往美國西北大學攻讀語言病理學,為的是要解決華人兒童語言發展在醫療上的疑問。他從基礎語言學開始研讀,花了3年時間取得語言病理學博士學位,這專業在國內沒有第二人。

回國後不久,921大地震撼動中台灣,埔基也遭到重創,當年第一時間率領埔基員工救災與社區重建的院長黃蔚,任期將屆,他被徵詢後接下重建埔基的重責大任,努力打造成偏遠山區居民可以倚賴的「好醫院」。

那幾年裡,他念茲在茲的,就是如何提昇埔基在偏鄉醫療的服務容量,並提升該院的醫療服務品質,讓所有偏鄉居民生病時,可以就近獲得最適宜可靠的醫療照護,不必再忍受長途跋涉到都會區就醫之苦。他一步一步帶領埔基從偏鄉的地區綜合醫院,轉變為南投縣首家與都會區相當的區域級教學醫院,並兩度以優等成績通過醫策會嚴格的醫院評鑑,2011年更和臺北醫學大學同獲第21屆國家品質獎機關團體獎的最高國家榮譽肯定。

2006年起,他開始以埔基為基地,全面建立並執行早期療育外展服務體系,先由
南投縣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把部落裡有發展遲緩傾向的孩子找出來,他每個月再帶領評估團隊,定期進入偏鄉評估、檢查及衛教,全力協助這些孩子回歸正常發展。

他統計發現,每100名發展遲緩兒童中,會有約60個屬各式語言發展遲緩,而這些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裡面,最後將近有11%會變成語言發展障礙;換句話說,只要及早發現,家人及老師多一點關心,高達8、9成以上語言發展遲緩兒童有可能透過早期療育的介入機制回歸正常,增加獨立自主學習能力,減輕家庭及社會日後的負擔。【左圖:趙文崇院長(右1)帶的山地早療評估團隊定期深入偏鄉】

這些年來,趙文崇醫師率領的早期療育團隊足跡遍及南投縣仁愛鄉力行、廬山、霧社、親愛、萬豐、武界、發祥、紅香、眉原,以及信義鄉地利、人和、潭南、羅娜、東埔及同富等部落,關心當地發展遲緩兒童的身心狀況。力行、發祥及紅香位處「深山中的深山」,一趟路就要兩個多小時,不難想見其辛苦程度。

不少偏鄉原住民都有喝酒習慣,有人天天喝,喝的是米酒頭加威士比或保力達B,喝得醉醺醺的。如果喝酒的是孕婦,媽媽醉酒一天,丁點大的胎兒卻要醉一個禮拜以上,因為他們在胎內還無法將酒精代謝掉。長期遭受酒精侵襲的胎兒,呱呱墜地時,體重通常只有1,600到1,800公克,和其他相同孕期的正常新生兒比起來,個頭整整小了一號,怎麼看都小小的,表面上看起來卻很有活力的樣子。【右圖:趙文崇醫師注意到部分小小遲緩兒童罹患的是「胎兒酒精症候群」】

為此,趙醫師在原鄉推動部落節酒運動,要從源頭阻斷類似憾事的發生。這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趙文崇還是堅持去做,經常走進國高中職衛教宣導。這些殷切叮嚀,到底能發揮多大效果也不曉得,但他還是決定持續做下去,因為有了目標,就不會迷失,有了開始,就不會太遲。(文/公共事務處)

分類: 前期, 前期:特別報導。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