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人社院成立院級研究中心「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於2015年春季正式成立「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目前由人社院院長藍亭教授兼任,主要發展的研究方向以意識與自我相關的議題為目標。

藍亭院長表示,有鑑於意識與自我的狀態與許多醫學臨床上面臨的問題息息相關,例如麻醉時的意識程度、慢性疼痛、或腦部外傷與精神性疾患的自我狀態等,透過自我與意識的研究將有助於各種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方式提升,因此成立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有其必要性。目前中心進行的研究分為兩大主軸:
1.意識的內容(content of):主要著重於抑鬱症、思覺失調症、失智、中風、疼痛及創傷性腦損傷的病患研究。
2.意識的程度(level of):針對植物人最小意識狀態、麻醉和睡眠疾患的研究為主。意識的內容與程度將有助於了解自我本質的意涵。【圖:藍亭院長】

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成立後,將整合臺北醫學大學及三家附設醫院的研究與臨床資源,並同時積極規劃成立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招募更多具實驗背景的研究員及優良師資與學生,讓研究成果展現多元面向與永續發展,並持續對人類大腦與自我意識有更進一步的貢獻。(中心網站:http://consciousbrain.tmu.edu.tw/main.php)。

此外,利用腦部造影技術從科學實證角度蒐集各項重要生理證據,有助於解開大腦與意識間的關聯。【圖: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將整合一校三院的研究與臨床資源】

中心將以多重研究模式(multi-model)的方式,整合各項研究與臨床的資源,包含各種造影技術:具有高度時間解析度的腦電波儀(EEG)、擁有高空間解析度的功能性核磁造影(fMRI)、收集生理代謝訊息的磁振光譜(MRS)與正子斷層掃描(PET-CT),同時也彙整各項個案自陳報告等等資料,作為綜合性數據的相關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此外,經顱磁刺激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與經顱電刺激法(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等非侵入性腦造影技術,提供重要因果證據,有助於實驗結果進行因果推論(cause and effect)。【圖:腦部造影技術可蒐集各項重要生理證據】

在團隊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下,與附屬醫院共同推動的各項計畫案已有可觀的進展。如: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睡眠疾患(sleep disorder)、植物人與意識損傷病患(unresponsive wakefulness/vegetative state)、思覺失調症 (schizophrenia disorder)、麻醉意識(anesthesiology and consciousness)等計畫案正在陸續收案中,相信在不久將有突破性的發展與成果。其中植物人與意識損傷病患計畫案,更延攬了國際級專家秦鵬民博士加入團隊。(文/人文暨社會科學院‧研究發展處)【下圖:研究中心與附屬醫院已共同推動的多項計畫案】

分類: 前期, 前期:特別報導。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