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非聖多美三百天~駐聖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醫療團翁亞泠副團長隨筆

「我要獅子毛、長頸鹿會從你家門前過嗎?騎大象要小心……」這是出發前親友們對聖多美,存在著世界地理頻道上非洲大草原的種種印象,而我對聖多美普林西比所知也有限,連國名也念不完整,2013年3月前往聖多美的班機上只有兩名亞洲人,一位是我,另一位是台灣駐聖國大使館人員,就這樣展開在聖多美的新生活。

為什麼要去非洲?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我只感謝當時做決定沒有多想,來到聖多美才驚覺這裡的美好。先說說這裡的生活環境,如果你喜愛大自然像南台灣、東南亞碧海藍天的椰林風情,在這裡欣賞海景不用舟車勞頓,醫療團團部門前就是當地人喜愛的海灘,開窗就有無敵海景,夜間還有浪濤聲伴你入眠,市區可接受的整潔與友善的民風,讓人卸下在大都市生活的防備,這裡沒有趕著上班的壓力,養成早起習慣,運動自然成為生活一部分,漸漸融入LEVE LEVE(謹慎行事慢慢來)的步調。【圖:醫療團附近的清晨海景】

沒有巷口的7-11,但是從傳統市場、柑仔店個體戶、中大型超市、電器用品、小百貨等具備,雖然品項少,但尚可提供日常基本所需。我們習慣的食材若不是過鹹水運來,就是要靠各自的開心農場長出來,通常依市場上僅有的十多種蔬菜,以有限的廚藝變化料理很難再挑食,在當地若能吃到豆腐、餛飩、滷肉飯等家鄉味真是會感動到落淚。

初來乍到,衛生環境還是要多注意,市區的住宅有自來水,煮沸後即可飲用,外食少吃未煮熟的生菜,夜間外出小心蚊蟲叮咬,半年雨季較為濕熱,半年乾季涼爽,早晚需要薄外套。在地工作,語言需要比較費力學習,半年可以具備簡易的葡文基礎溝通、上街購物,然而要辭能達意到無障礙的溝通,就要憑著堅強的學習力與個人慧根,時間長短也因人而異了。【圖:漁村魚販】

在當地必備的生活技能之一是開手排車,這也是我在聖多美的新體驗,在台北從未開車,在這裡的實地道路訓練,也被同事調教的可以上路,不過全島沒有紅綠燈,非洲人做事情慢,但是開車快,自成一套的交通規則要先掌握。

聖多美島上的台灣人約30多人,很像眷村的生態,醫療團的工作與個人生活是很緊密的連結,以往在萬芳醫院同一棟大樓天天進出也不熟識的人,卻有機緣在這裡朝夕相處,也是一種特殊的緣分。【圖:翁亞泠副團長攝於咖啡山上的火口湖,腳下及身後是一便長滿水草但可以站人與走路的湖水,但是要穿雨鞋,走路會陷下去】

醫療團駐地對當地民眾與台灣僑民都是很重要的角色,聖國有限的醫療設備與衛耗材供應不足,讓醫療團(內、外、牙科)要克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所幸在大使館的支持下,今年增添生化檢驗設備,未來也將朝向建立整合性的台灣醫療中心,期待政府能提供穩定經費挹注,讓台灣醫療中心可以成為聖國具示範性的醫療機構。

來到遙遠的西非小島,我們不是短期過客,聖國民眾當我們是解決他們病痛的重要支援,在台灣已經罕見的傳染病或是簡單的病症,在聖多美可能是困擾他們多年的大麻煩。除了第一線治療治療之外,培訓醫療當地人員也是醫療團長期的目標,牙技師ISADE待在醫療團裡訓練6年,於2014年開始將可以獨立看診;目前積極進行內視鏡(胃鏡)的教育訓練,邀請當地醫師共同跟診與做檢查,期待半年內他們就可以獨立作業,提升當地醫療水準是醫療團存在的重要價值。

台灣人在聖多美不是陌生人,如同許多落後國家,聖多美接收各國援助,在市區與醫院許多大型建物都標有中華民國的國旗,小孩看到我們會比出李小龍武術的架式、咿咿呀呀的模仿說中文,常駐的團隊:防瘧團、醫療團、技術團、發電廠、資訊站等對當地民眾都不陌生,連外國人都知道台灣對當地的付出。【圖:當地的小朋友】

然而醫療團與當地民眾最貼近,服務也最直接,有機會到聖多美服務的同仁們,不要輕易放棄,這裡離家很遠很遠,會有犧牲、付出、孤獨與不便,但是會是您工作生涯中難得的體驗,值得一試。(文/翁亞泠,駐聖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醫療團副團長)【下圖:當地假日游泳景點藍湖】

分類: 前期, 前期:特別報導。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