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研究指出,透過腦部造影可望與植物人對話

臺北醫學大學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近3年評估了臺灣約近150名患者,其中約有60人接受北醫大團隊檢查,作為臨床試驗的一部分。本校人文暨社會科學院藍亭院長指出,目前發現有11名被診斷為植物人的患者很可能都有意識,可以清醒感知周遭事物變化,包括透過眨眼等反應來回應問話,而這些患者都有很大的機會能透過腦部檢測與家屬溝通,並進而表達自己的想法。

根據研究顯示,植物人誤診率高達40%,藍亭院長說,過去國內外經驗更指出,有2成以上患者的意識程度與常人差異不大,可以清楚聽到及看到周遭的一切,對自己的身體也有感知,但他們卻因為誤診,被當成沒有知覺的患者對待。而國外已有研究透過訓練患者想像特定情境表達喜歡與不喜歡,並透過腦部造影技術觀察患者的大腦皮質變化。【左圖:藍亭院長表示,國外已有研究顯示,透過腦部造影技術PET與fMRI,可看到植物人腦中訊號的變化,進一步判斷與其對話過程的意識狀態及反應】

這項研究主要透過腦部中的運動輔助區(Supplementary Motor Area)與旁海馬迴(parahippocampal gyrus)的活化反應來判斷病患的反應,而大腦的這兩個區分別與運動及空間記憶相關,因此,研究會先嚐試請病患想像特定的情境,共持續30秒,例如「打網球」代表喜歡,想像「在家中來回走動」則代表不喜歡,當患者腦中想著打網球時,腦部中的運動輔助區(Supplementary Motor Area)會有活化反應,也代表了YES的反應。

反之,想像爬樓梯時,另一區塊旁海馬迴(parahippocampal gyrus)會有活化反應,也代表患者不喜歡,也就是NO的情緒,親友就能透過這些變化了解病患的需求、對照顧舒適度的反應,事實上,雖然研究團隊持續進行相關臨床試驗,不過由於做PET與fMRI的費用要好幾萬元,並非大部分的家庭所能負擔,因此植物人甦醒計劃也面臨很大的困難,需要號召更多捐助加入,才能讓計劃能順利進行。

照顧植物人母親兩年多的鄭小姐說,有時媽媽會突然有小小的轉頭反應或眨眼睛,所以家人都很期待有機會和媽媽互動。不只鄭小姐,許多植物人家屬都很想知道照顧過程中,患者的心情,包括身體是否會感到不適?喜歡現在聽到的音樂嗎?甚至,還希望繼續治療嗎?藍亭院長說,病人的自主權也是很現實的問題,如果研究證實了與植物人對話的可能,未來當然也能透過這樣的方法與植物人溝通,把自主權交還給他們。(文/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秘書處)

分類: 前期, 前期:焦點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