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佳婕老師學術分享:文學、電影與人生

曾佳婕助理教授為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交通大學外文所碩士、美國羅格斯(Rutgers)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羅格斯大學比較文學系、臺灣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及外文系講師,於2015年8月至本校語言中心擔任助理教授,開授「TED當代議題、英語簡報技巧、文學與電影中的生死專題」等全英語課程。(編按)

我的研究主要探討都市現代性、視覺文化及文化理論,文本分析以小說及電影為主。近期發表的論文探討法國電影《玩樂時光》中的觀看模式與城市經驗,另一篇則以精神分析角度探討電影《大快人心》中的暴力美學與觀眾視覺慾望。另曾發表探討石黑一雄的小說《別讓我走》中複製人的自我認同的論文。去年於哈佛大學發表的研討會論文則探討朱天心的〈拉曼查志士〉當中的死亡與書寫議題。另譯有《社會批判與文化》及《當代社會理論大師》兩本文化研究專書。

我的研究靈感多來自對日常生活的觀察。撰寫博士論文《十九世紀末歐美小說與當代華語電影中的玻璃文化》的靈感來自對都市空間的觀察與反思。現代都市生活處處離不開玻璃、窗戶鏡子隨處可見。但透明的玻璃不同於一般物質,同時是媒介,也是藩籬。百貨公司的櫥窗文化也透過一面玻璃,弔詭地玩弄駐足行人的視覺與占有慾望。玻璃不只改變了都市街景,還全面性顛覆了都市人視覺觀看模式與自我認同。【左圖:語言中心曾佳婕助理教授】

目前研究重點為記憶與遺忘間矛盾的關係,如英國小說《回憶的餘燼》探究個人記憶有多可靠?被遺忘的是否才是最重要真實的?透過第一人稱敘事,留下許多疑點,增加故事張力,也像偵探小說般,吊人胃口,讓人不捨放下書本。真實人生中回顧過往的過程也如是,時間一久,那些空白就內化為記憶的一部分。如同米蘭‧昆德拉所說:記憶並非遺忘的相反,記憶就是一種遺忘。

不論是電影或小說,這些精采的故事中蘊藏著真實人生中似曾相識的浮光掠影及喜怒哀樂。就像電影《口白人生》饒富趣味地呈現-人生就是故事,故事就是人生。文學與電影的價值在於讓人凝視心靈,培養同理心及反思能力。希望透過本身所學,引領學生一齊領略電影與文學之美,豐富心靈,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文/曾佳婕,通識教育中心語言中心助理教授)

分類: 前期, 前期:學術分享。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