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臺灣人體資料庫研究站進駐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臺北醫學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合作,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設置研究駐站,預計一年收案905人,進行疾病個案的資料與檢體蒐集,提供國內學者專家申請使用,解開各種疾病的致病機制,並找到最適宜的治療方式,為國人健康把關。

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是國內建置的第一個大型生物資料庫,將結合國人生活習慣、環境因子、臨床醫學、生物標誌、基因及醫學資訊等相關資料,針對本土常見疾病進行大規模的世代研究,了解台灣人常見疾病的致病因子和機轉,期能找到疾病預防策略。

這項從2012年開始執行的大型研究計畫,預計收案30萬筆人體生物資料,其中20萬名是30~70歲的健康民眾,10萬名則為特定疾病的患者。決定參與的醫療機構包括台大、台北榮總、北醫附醫、馬偕、三總、新光、中國、台中榮總、彰基、成大、高醫、高雄榮總及花蓮慈濟等,北醫附醫則是中研院在北台灣第一個合作的醫院。【圖:閻雲校長(左)代表北醫大與中研院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代表中研院生醫所長劉扶東(右)簽約】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對北醫大能成為北台灣首個合作對象感到榮幸,他強調醫療首重預防,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可以蒐集健康及病患的檢體,分析出疾病罹患原因,再找出預防之道及治療方法,未來可為國人的健康把關。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表示,10年前推出人體生物資料庫時,社會普遍擔心個人隱私可能受到衝擊,經立法嚴格把關後,個人隱私已可獲得確保,如果當事人覺得不妥,任何時間點都可主動退出。

陳建仁認為,有了這個大型人體生物資料庫後,台灣民眾的健康可大幅提昇,他對於願意提供檢體的健康民眾表達最高的敬意,並尊稱他們為「活菩薩」。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執行長沈志陽表示,今後我們可以透過這個資料庫知道為什麼會生病?要不要積極接受治療?選擇何種治療方式?用什麼藥才有效?以及會不會有副作用等,走上個人化醫療時代。

沈志陽指出,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10年內將投入近70億元經費,建立國家級的生物資料庫,特定疾病部分預計蒐集並進行研究的疾病,包括肺癌、胃癌、大腸直腸癌、乳癌、腦部腫瘤、心血管疾病、肝炎、腎臟病、腦外傷、阿茲海默症、子宮內膜異位症、氣喘、糖尿病及腦中風等。【圖:貯存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血液、尿液檢體的貯存庫,將檢體保存在攝氏負80度的低溫環境中】

其中,腦外傷及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研究分別由臺北醫學大學神經外科教授蔣永孝、婦產科教授曾啟瑞擔任召集人,至於大腸直腸癌、腦部腫瘤、腎臟病、阿茲海默症及腦中風等五項,北醫也都有教授及醫師參與。

曾啟瑞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同時也是導致婦女不孕的最大原因,加上子宮內膜異位症引發的痛經,會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婦產科醫學界一直想找出解決之道;然而,現行腹腔鏡檢查需麻醉且是侵入性醫療行為,既痛又有一定的風險,花費不低,難以普及。

相較之下,如果能透過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運作,經抽血篩檢出引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生物標誌,即可透過預防來取代治療,既快又好又便宜,可收最大效益。

10月15日下午5時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舉行的開幕儀式,由北醫大校長閻雲、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共同主持,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劉扶東、中研院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執行長沈志陽、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張文昌也出席這項盛會。(文/秘書處‧研究發展處)【圖:中研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研究辦揭牌儀式,左起中研院生醫所所長劉扶東、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北市衛生局處長劉越萍、北醫大校長閻雲、中研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執行長沈志陽、北醫大副校長邱弘毅】

分類: 前期, 前期:即時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