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年來收治多起「自發性脊椎側彎」病例,病人年齡層約10~18歲,醫師提醒,許多家長會尋求牽引、吊單槓、整骨等方式治療,但效果大多有限,若家中小朋友有脊椎側彎的狀況,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北醫附醫副院長、骨科部脊椎骨科主治醫師黃聰仁表示,根據過去經驗,寒暑假期間脊椎側彎求診、治療與追蹤的病患明顯增加,部分脊椎側彎青少年是從學校健康檢查發現異樣而至門診就醫確診,患者年齡約落在10~18歲。所謂真正的脊椎側彎症,單從外觀上看,是不一定準的,一般是指在病人站立之X光片中,測量脊椎側彎柯氏(Cobb’s)角度大於10度以上。根據統計,脊椎側彎的發生率約為20‰,也就是50個青少年中,就有1個可能有脊椎側彎的問題。
黃聰仁副院長指出,所有脊椎側彎的種類中,以「自發性脊椎側彎」占多數,約為就醫民眾的八成。對於自發性脊椎側彎的原因,目前在醫界還是一個「謎」,大多數病人經過X光、核磁共振等檢查後,都檢查不出任何骨骼或神經病變,也不是一般認為的姿勢不良所造成,目前僅知部分病例有家族性遺傳的傾向。病人多數為青春期的學童,其中女生占多數,大約為男生的4~6倍。另外有研究顯示,自發性脊椎側彎病人中,角度惡化情況較嚴重者,血小板中的「Calmodulin值」有偏高或部分類似染色體異常等現象,成為後續研究與治療的線索之一。【左圖:黃聰仁副院長(右)與手術成功的徐小姐(左)父女合影】
黃副院長補充,脊椎側彎初期不會有任何身體上的不適,病人本身很難察覺到脊椎已經產生變化,大多是健康檢查、游泳或洗澡時家長發現而就醫。北醫附醫收治案例中,謝小姐在國中健康檢查就發現有脊椎側彎的狀況,但未到醫院定期就診,直到脊椎側彎角度增加,陸續出現坐姿異常及併隨背痛後才到醫院檢查。病人陸續看過不少醫院,到本院經過檢查後發現,病人側彎角度已達40多度,經與病人及家屬解釋及討論後,決定施以手術矯正。謝小姐術後復原良好,背痛問題也消失,目前僅需每半年回院追蹤,重拾健康人生。
另一名案例徐小姐,3年前在醫院檢查時發現有肩胛骨突出等狀況,確診為脊椎側彎,角度為30度。病人陸續看過多家醫院,但側彎角度卻持續增加,到本院就診時角度已達43度,目視可稍微看出脊椎彎曲,經手術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
黃聰仁副院長表示,治療上是根據年齡及脊椎側彎的角度,18歲以下青少年側彎角度20度以上者,建議每4~6個月追蹤,若角度沒有變化或者1年內角度增加未達5~10度,基本上可以不須特別治療,但要持續追蹤;側彎角度在25~40度者,則是建議採用背架治療;若是角度達到40度以上者,才需要考慮是否採用手術矯正。統計上,僅有10%的脊椎側彎病人需要給予積極門診追蹤或背架治療,而其中約10%才需開刀矯正,家長不需過度恐慌。(文/北醫附醫)